時間:5月5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明代興亡
主題閱讀:歷史中的經濟
專題報告:李丞家
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台北:聯經,2004。
圖象帶讀者:余玉琦
左圖:明太祖肖像畫
參考文獻: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1993),頁225-291。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洪武四年徽州府祁門縣汪寄佛帖
永樂至宣德徽州府祁門縣李務本戶黃冊抄底
萬曆徽州府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黃冊底籍
參考讀物: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社科,1998。
疑難排解:
☆導讀
一.明代帝系及年歷 (兼查核) 邱柏翔
二.傳統政治之惡化 (同上) 謝仁晏
三.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669-673) 李德豪
★原典查核
李沐恩 674-677
游逸飛 678-680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陳佩歆 同上
童永昌
李丞家 同專題。
陳雅琳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市:聯經,1987
李德豪 王業鍵,〈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1983。
***************************************
討論紀錄(游逸飛):
本章前言的意涵?蒙古權臣、軍閥會否推翻元朝?朱元璋起事是因為階級還是民族?
元末士人為何不能領導起事,只能擔任輔佐的角色?
明十六帝與明十三陵。
明英宗與景帝的關係。
朱元璋與士人的關係。
士人受杖責的遼金元傳統。
蒙古遺留給明朝的遺產。
官員遇缺不補,是否會影響官僚組織的運作與政事的推行?
如果不會,是甚麼制度加以維繫?
如果會,是哪些事務會受波及?
徽州文書裡的黃冊研究。
黃冊清楚記載了戶口的親屬關係、不動產的轉移、年份等資料,裡頭有無數故事可說。
黃冊的虛假及其原因。
從文書學角度分析黃冊的功能、收藏地是否可能?
時間:5月12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明代興亡
主題閱讀:歷史中的經濟
專題報告:李丞家
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
台北:聯經,2004。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余玉琦代)
左圖:明太祖肖像畫
參考文獻:石守謙〈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
《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1993),頁225-291。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洪武四年徽州府祁門縣汪寄佛帖
永樂至宣德徽州府祁門縣李務本戶黃冊抄底
萬曆徽州府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黃冊底籍
參考讀物: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社科,1998。
疑難排解:
☆導讀
一.明代帝系及年歷 (兼查核) 邱柏翔
二.傳統政治之惡化 (同上) 謝仁晏
三.廢相後之閣臣與宦官(669-673) 李德豪
★原典查核
李沐恩 674-677
游逸飛 678-680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余玉琦
李丞家 同專題。
陳雅琳 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市:聯經,1987
邱柏翔 彭慕蘭(Kenneth.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
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2004。
謝仁晏 朱子彥《多維視角下的皇權政治》(上海:上海人民,2007)
梁方仲《明代的糧長制度》(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李德豪 王業鍵,〈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1983。
***************************************
會議紀要(邱柏翔):
哪些時代可以作皇帝的生活史,仿效《萬曆十五年》的作法;為何明代廢相一事遭到錢先生大力批判;錢先生與蕭公權先生對於皇帝制度的看法比較;《萬曆十五年》描述明代官僚制度如何在最低程度下運作;新書介紹︰張春樹《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明清內閣檔案大庫的使用方法與限制;英宗因王振慫恿而有土木堡之變,為何在王振死後還要追封他?新書介紹︰方志遠《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大玉帶是什麼?報告書摘︰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探討漢學家的寫作風格、春夏秋冬的時代劃分意義、仕紳的界定、落魄士人的問題、明代城市中的乞丐;荒賑的研究以梁其姿與法國人魏丕信為代表;圖像介紹︰朱元璋畫像版本比較意義;與宋太宗畫像的角度、座椅材質、地毯的比較。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第三十六章會議紀錄
第三十五章會議紀錄
時間:4月21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主題閱讀:蕭啟慶與其他
專題報告:邱柏翔〈元代士人的教育與科舉〉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趙孟頫,〈竹石幽蘭〉(Celevland)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
〈建炎二年十二月潘定牒〉,《俄藏黑水城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265。
〈西夏光定十三年千戶劉寨殺了人口狀〉,《俄藏黑水城文獻》,6,
〈偽齊阜昌三年秦鳳路第柒將權會州馮請發遣狀〉,《俄藏黑水城文獻》,6,286。
〈吳政宗充本屯倉官狀〉,《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8),5,984。
骨勒茂才,《番漢合時掌中珠》,《俄藏黑水城文獻》,8。
疑難排解:
☆導讀及原典查核
一.蒙古之入主 李德豪
二.元代帝系及年歷 李沐恩
三.元代之政治情態 游逸飛
四.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陳佩歆
五.元代軍隊與禁令 李丞家
六.元代之僧侶 陳雅琳
七.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施昱丞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陳高華,〈元代的流刑和遷移法〉,收於氏著,《元史研究新論》,
上海:上海社科,2005,頁171-183。
陳佩歆
余玉琦
李丞家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 台北:新文豐,1983。
陳雅琳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66)
施昱丞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的一章〉,收入《宋史研究集》,第
15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頁227-289。
邱柏翔
謝仁晏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宋彥陞
李德豪
李沐恩
***************************************
會議記錄(施昱丞):
1.元代的幾本政書,以及宋末元初或元末明初的一些筆記,都是重要史料。例如經世大典、元典章、黑韃事略、南村輟耕錄等等。另外如元史、元朝名臣事略、續通志、續通考、續資治通鑑等書,更是重要的基本史料。
關於歷代重要的史書與史料,《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很值得參考。
另外,黑韃事略王國維有做箋證,或可參讀。
2.元代諸帝或可在基本政策立場上略分為漢地派與草原派。元代政局的動盪,除了由於傳位制度不穩外,將重心置於北方草原或者大都,一直有相當大的爭議。
3.蒙古對於中原與漢文化的立場,是過往中國外族所不曾出現的。
4.陶晉生老師曾言,即便在金朝漢人士大夫出任宰輔也是相當稀有的事。
5.趙翼《廿二史劄記》〈金元俱有漢南人之名〉條值得參考,其所引文宗詔之言誤添「南人」一詞,此已經王樹民先生校出。
6.即便經過「漢化」的過程,外族統治者與漢人之間種族的界線也不見得就會消泯。今日使用「漢化」時必須更審慎地思考其程度與性質。
7.元代政書的史料相當豐富,但未經更為審慎的編排整理。例如與各代相比,元代就沒有「刑典」一類的編纂。但這種整理方式反而對今日的學者而言,更有利於掌握未經編排過的第一手文獻。
8.撲買制似乎就是包稅制。宋代的「買撲」十分類似,但有限定區域,並且會競標拍賣。宋代有時亦將買撲的錢作為差役的補貼。
這種概念與荷蘭時期於台灣推行的「贌」類似,但根據韓家寶的研究,這並非項原住民收稅的制度,比較像是對於交易權利的管制與抽稅。
9.用物價漲幅評斷中國農業經濟成長的規模,可能會發生問題。我們該如何評估古人對於「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等現代經濟學概念的認知與思維?
10.元代一般而言南方交易多用金銀,主要是因為和外國人做生意所需。而中國的銀礦似乎也多在南方。但此時市場上流通的銀通貨仍少,且多為外國輸入。
11.鈔法在北宋較類似「公債」,其發行較合理且審慎,至少交子便有以鐵錢作準備金的規劃;但南宋發行錢鈔則成為戰時的權宜,因此始終無法逃過通貨膨脹的命運。迄至元代,鈔法發行更無節制,面額動輒萬貫,民間亦不信用。
12.元代對於考課銓選的想法與重視程度,值得思考。但各朝各代本就重視銓敘。
13.南宋對於蒙古的認知,或可重新思考,至少南宋可能不太明白蒙古在西域、中亞甚至西亞所建立的威勢。端平入洛之役,是由南宋主動出擊蒙古,可見南宋對蒙古軍力的評估可能有落差。
14.鐵木真繞開潼關,借道唐鄧以攻蔡,實為直導黃龍,逼其自救而首尾不相應,金卒以亡
。
時間:4月28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主題閱讀:蕭啟慶與其他
專題報告:邱柏翔〈元代士人的教育與科舉〉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趙孟頫,〈竹石幽蘭〉(Celevland)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
〈建炎二年十二月潘定牒〉,《俄藏黑水城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265。
〈西夏光定十三年千戶劉寨殺了人口狀〉,《俄藏黑水城文獻》,6,
〈偽齊阜昌三年秦鳳路第柒將權會州馮請發遣狀〉,《俄藏黑水城文獻》,6,286。
〈吳政宗充本屯倉官狀〉,《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8),5,984。
骨勒茂才,《番漢合時掌中珠》,《俄藏黑水城文獻》,8。
疑難排解:
☆導讀及原典查核
一.蒙古之入主 李德豪
二.元代帝系及年歷 李沐恩
三.元代之政治情態 游逸飛
四.元代之稅收制度與經濟政策 陳佩歆
五.元代軍隊與禁令 李丞家
六.元代之僧侶 陳雅琳
七.元代之士人與科舉制度 施昱丞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陳高華,〈元代的流刑和遷移法〉,收於氏著,《元史研究新論》,
上海:上海社科,2005,頁171-183。
陳佩歆
余玉琦
李丞家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 台北:新文豐,1983。
陳雅琳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66)
施昱丞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的一章〉,收入《宋史研究集》,第
15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頁227-289。
邱柏翔
謝仁晏 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
宋彥陞
李德豪
李沐恩
***************************************
討論紀錄(游逸飛):
嶺南用銀交易,與海外貿易輸入銀貨有關。
元代軍隊依種族分四種,四種軍隊均不在本地鎮戍。
蒙古戰火未波及江南,故元代並未斬斷江南經濟、社會、文化之發展。
元代司法亦分蒙漢:刑部與大宗正寺。
元代行省同時體現集權與分權。
蒙古人視儒士如僧道。
九儒十丐乃偽說。
從元朝國子學看佛道勢力的爭持。
蕭啟慶的「多族士人圈」富於新意。
他論證蒙古人中也有漢化程度極高,且受漢族士人承認者。
但多族士人圈只是上層精英中的少數,並非當時流行的風氣。
整體而言,蒙漢的階級矛盾仍極嚴重。
元代科舉名額甚少,影響力不大。但促進蒙漢交流,甚至造成多族士人圈的形成。
趙孟頫之繪畫。
俄藏黑水城文書介紹--以金、偽齊、西夏、元為主。
第三十四章會議紀錄
時間:4月7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主題閱讀:政治與權力
專題報告:陳雅琳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
特約文獻帶讀者:陳敬雯
右史:蘇軾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辛棄疾〈西江月〉(醉裡且貪歡笑)
參考資料: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1
曾棗莊、吳洪澤,《蘇辛詞選》,臺北:三民,2000
疑難排解:
☆導讀及查核
一.金起滅遼 游逸飛
二.遼帝系及年歷 陳佩歆
三.金滅北宋 余玉琦
四.南宋與金之和戰608-611 李丞家
五.南宋之財政 陳雅琳
六.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施昱丞
★第四節原典查核
邱柏翔 612-615
謝仁晏 616-618
宋彥陞 619-623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陳佩歆
余玉琦
李丞家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雅琳
施昱丞
邱柏翔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4。
謝仁晏 陶晉生,《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宋彥陞 王明蓀,〈契丹與中原本土之歷史關係〉,《遼金元史論文稿》,
台北:槐下書肆,2005。
李德豪
李沐恩
*************************************
會議紀要 施昱丞
1.南宋主要的大部頭史書有:繫年要錄、北盟會編、續長編、宋會要輯稿,由於中後期缺乏完整的史料整理,因之也影響了學界於南宋的研究方向。
2.第一節所言女真渡海攻日一段,不見於傳統史料與文獻,出處當為日本史界。 然女真攻略目的何在?日史所載「刀伊入寇」是否確為女真? 錢先生此處何以增添此節?是否為女真、蒙古之征服傳統張本?凡此皆值深思。
3.日韓對渤海國的研究相當盛行,然於台灣則為荒漠。此區自古即有貿易往來, 文化上也可能較為相近。如此則女真習自渤海的造船、航行技術,也不令人意外。但何以自海上轉為陸地侵略?
4.遼之五京皆集中於其領土之東南隅,而女真的崛起處正離此不遠。在金征服遼的過程中,金直接打下了遼的要害─五京,但無力繼續攻打漠北等處。是以西遼可以立即崛起,而金朝對之終究鞭長莫及,亦無力征討。而蒙古至鐵木真時,仍是諸部分立,顯示女真勢力並未進入漠北。如此而觀,則女真並未繼承遼朝北亞霸主的地位,其所能掌握者,僅只東北、遼五京精華處以及華北,且仍需要長久的時間消化這些新收的疆域。
5.遼金二朝君主或同時有漢名、部落原名者。
6.多言蘇辛豪放,然則東坡高處在於曠達,稼軒詞調方為粗野豪放。觀稼軒詞多有破格處,或亦開元曲俚俗平白先聲。
7.言蘇辛豪放者,正所以別於唐末宋初婉約詞派。婉約所以為詞家正宗,正在其依聲律曲調入詞。由此觀之,則蘇辛之豪放破格,正使詞得以脫音樂而獨立。如此,則詩詞皆可言志,開創一代新文學之風氣。
8.文學解釋詩詞歌賦的細膩獨到,如何結合在史家對於史料的理解之中?或許也是個有趣的方向。
時間:4月14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主題閱讀:政治與權力
專題報告:陳雅琳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夏圭〈溪山清遠〉(台北故宮)。
特約文獻帶讀者:陳敬雯
右史:蘇軾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辛棄疾〈西江月〉(醉裡且貪歡笑)
參考資料:鄭騫,《詞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1
曾棗莊、吳洪澤,《蘇辛詞選》,臺北:三民,2000
疑難排解:
☆導讀及查核
一.金起滅遼 游逸飛
二.遼帝系及年歷 陳佩歆
三.金滅北宋 余玉琦
四.南宋與金之和戰608-611 李丞家
五.南宋之財政 陳雅琳
六.南宋金帝系及年歷 施昱丞
★第四節原典查核
邱柏翔 612-615
謝仁晏 616-618
宋彥陞 619-623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余玉琦
陳雅琳
施昱丞
李德豪
李沐恩
討論內容 游逸飛
靖康之禍後,汴京以外的華北地區作何反應?地方社會應經歷過一段失序、重組的過程。但從劉豫順利組建偽齊政權看來,華北人民的民族意識似乎沒有強烈表現。從黃寬重研究南宋時期的華北抗金義軍,王汎森研究明遺民的入仕,民族意識都不能極端、長期維持,北宋應也不例外。
靖康之禍,金人取圖書時獨棄王荊公書,何解?
南宋史是否定與金的關係息息相關?內部問題可不可能比外交更為重要?
金人的軍事裝備從何而來?
高宗與孝宗的關係。
稅額增加是否等於政府剝削?如果考慮物價膨脹,實際稅額還有增加嗎?中國古代是否有「正常」的物價膨脹?古人的經濟思想似乎沒有這一環,而是主張物價有一定的水平,政府有平抑的責任。
南宋苛捐雜稅多為商稅,是否與商業革命、政府意欲控制商業有關?
余英時論宋代理學與政治的關係。
夏圭〈溪山清遠〉圖裡的小人。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第三十三章會議紀錄
時間:3月24日星期二晚上六點三十分。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特別來賓:吳展良老師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謝仁晏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徽宗《聽琴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
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漏澤園墓誌銘
參考資料: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陜州漏澤園》,北京:文物,199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熙寧新黨與南人(+581-583) 施昱丞
二.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590-592) 邱柏翔
三.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全) 謝仁晏
★原典查核
584-586 李德豪
587-589 李沐恩
593-596 游逸飛
597-599 余玉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陳佩歆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2008。
童永昌
余玉琦
李丞家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陳雅琳 余英時〈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收於《宋明理學與政治文
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施昱丞 梁庚堯〈宋代財政的中央集權趨向〉,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
邱柏翔 蕭公權〈兩宋之功利思想〉〈元祐黨人及理學家之政論〉均收於
《中國政治思想史》
謝仁晏 同報告。
李德豪
李沐恩
***************************************
展良老師來訪記錄 謝仁晏
以原始史料為準,最原始的與非最原始的差別,可能有所牴觸。在資料上都有改過。
淮水是傳統南北的分界但宋人是有很清楚的概念,就是可能是五代的哪個地方的人才,因統治者不同而也不同的人才。諸如西崑體與南唐有關,講經講古文自北方來;講文學自南方出。一開始講古文的都是北方人,後來才有歐陽修來繼承之。南北學術之別有不同處,我們聽到的這些人因為才氣大,所以它們有些超越,但差異仍是很大的,地域觀念的重視,亦或者如家族等等。這種關係到很民國都還是一清二楚,集體性政治。有人有經濟的關係,新法有利於南不利於北。南方未分,原因在何?宋朝起於北方政治力量原在此,南方屬後起,所以要爭取地位,所以不會有較大的分歧,尤其以南唐為主。盛稱江南,所謂江南是在兩浙之地,與南唐有密切關係。東南與四川的人才基本上是比較多的。荊湖一帶的開發狀況並沒有很好神宗時期都還在往那個地方發展,章惇主導,因而建立起自己的聲望。
中國政治的本質,本身具備有強烈政教一體概念,教在西周時期是天命之問題,家國天下同構,接受禮樂做為政治之安頓,靠著共主與封建結構,政治與社會結構、宗教、天命的統一性,不需要特別突出道德性。讀經學就可以看出這點。那時代本來就是這樣。秦漢以降,國家的正統性與安頓之力在甚麼地方,在沒有封建一體結構之後,有兩截的狀態,國家意識形態的建構是很大的問題,延續到董仲舒終於定調,雖然後面有爭議可是大抵在此。
宋人覺得如果大家相漢初一樣過日子,本來是一種與民休息,後來迴向三代,朱家都在言道,道在何處?從人之性命到國家社會,如何言之?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用了誰的意見結果會不同。以子學之態講經學,所以有一種紛爭之感。講法為何跟帶不帶的動人心有關。就如同歐陽修的態度轉變就是一個例子。牽涉到政教構造的特質,真要有所為之時,宋朝在當時局面下不得不有這個問題。(劉子健也在談這個問題)
錢穆與老師之影響。
錢先生對老師的影響極深,聽了十年的課(大一開始),也有部分因素而轉系。錢賓四的學術與如今的史學是不同於如今的學術,可以說是儒學,是經學而史學化的儒學,轉到清末的時候有了變化,以康有為等人所說的是經學,任公恰恰是遇上了這個轉折,賓四先生也受這個影響很深。他們所要問的是命脈為何?過去與未來如何發展而成,背後是經學的因素在影響,三代的根基,成為一種後代的基礎,似乎也沒有超越三代的典範,自是命脈所在。已經不可以抱著三代在講了,透過史學研究來了解命脈為何,生計與未來如何的說?大哉問的問題。背後沒有這樣的問題寫不出這樣的東西。雖說有通史的著作,但是兩者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希望了解每一個文化,舊文化史看重的上層政治文化影響,西方人的解釋是利用他們的科學理性,進行分析。大抵來說華人絕少有能力寫這個東西柳怡徵《中國文化史》也有類似之處,但錢先生的關注點有不同之處,對於欣賞的人而言有一股生命力量,不完全是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又有進去情境裡面去體會問題,乃至於自身是文化體之延續,關鍵的人與事之感受,用其眼睛來看與體會。深受儒學影響,重視當時意見,亦有自己時代的反省,透過這樣的儒學來進入儒學命脈。我們如今所用的問題與那樣命脈不同,可說是一種分店而已,當中的小夥計XD。做東西會越來越瑣碎,專家有專家的好處,也可以補國史大綱的內容,也有客觀理性的一面。華人基本上缺乏組織能力,某種方面來說西方哲學的能力建構出了他們的史學,具有理性,最後發現理性與敘事都要結合。如今的學風是歐美的糟粕,我們跟人家走。錢賓四先生自非如此,所以門徑拓展,在能納入的範圍之中納入了很多東西(注莊子、納禪宗),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人生的學問,這一切是在探索人生到底該怎麼樣子活?人活在世界之中,不可能不去認識人世,內有人性之探索(文學藝術等等)外而探索人類之歷史經驗,以成太史公之學問類型,沒有一種「史學家的概念」,太史公是續春秋漢朝該怎麼辦,從三代以來之事看漢代的發展。錢先生有宋學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需注意這個點。所以這是錢賓四先生可謂「最後一個儒者」這當然也未必,余先生說過錢先生,所出的學術著作都有一一讀過,以傳統為體,現代學術影響,開拓出這樣的風貌。如今早就沒甚麼人這樣講了,如今講白一點是附庸的現象,文化與學術附庸,雖說非錯誤之事,除非是「神」。各個民族的有自己解決的問題,就算他們有好的地方,畢竟不是為我們而設。第二點,我們的文明是跟西方文明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所以今日人文學問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只是一種附庸,大家都「一江春水向西流」。所以要復興錢先生這樣的學問是一種重要之處,我們不懂古人,首先是古代的士人。經史子集沒有好好的體會是沒辦法懂,我們離它們太遙遠了…。不道地的高度西化…。離西方命脈很遠又離古人很遠,精讀經史子集的重要性,四書五經、史漢的功夫。子部跟哲學是兩回事,文集又少念。錢先生的學問不傳自然不怪,沒下過這番大功夫是難以有所解的。我們今日的作法,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的結果,要遇上轉變是要人們在重新思索過這樣的課題,重新找回命脈的課題快要來臨,但這不是我們的學校學術能夠處理,大體上來說,錢賓四先生與孔子是有所繼承的。
錢先生的綱目體是可以學的,可以以此寫論文基礎,以國學概要為例,或以國史大綱為例,每一個綱下面有目,劉師培、柳怡徵都有這樣的現象,國史大綱是一種舊式學者要講新式的學術的作法。我們都會講求建構解釋,但是常有危險之處,仍是離古人太遠,華人論證思辨問題能力是很鬆散跳躍。西方人是一種環境的訓練。邏輯的建構,基礎底子打不過來就會有問題。學拉丁文,可以了解西方人是怎麼回事,英文的case很少,拉丁文分六個case。會清楚的分化出各個位格,葡、西、法、義的語言從拉丁文演變出來,當我們學習這樣的語言之後,就可以明白中文與西文的不同。所以我們在談其論述的時候都只能知其皮毛,不知道深層之所差異,所以只能當附庸…。綱目體的建構比較不會出問題,至少這點可以立刻走。
時間:3月31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謝仁晏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徽宗《聽琴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
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漏澤園墓誌銘
參考資料: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陜州漏澤園》,北京:文物,199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熙寧新黨與南人(+581-583) 施昱丞
二.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590-592) 邱柏翔
三.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全) 謝仁晏
★原典查核
584-586 李德豪
587-589 李沐恩
593-596 游逸飛
597-599 余玉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余玉琦
李丞家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陳雅琳 余英時〈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收於《宋明理學與政治文 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邱柏翔 蕭公權〈兩宋之功利思想〉〈元祐黨人及理學家之政論〉均收於
《中國政治思想史》
謝仁晏 同報告。
李德豪
會議紀要:討論上星期吳老師的出席帶給我們的啟發。
目前碩士論文著重於求新,為的是超越區別過去,但是人生目標卻不會刻意與他人分別。國史大綱是我們的典範,但我們又期待要超越、區別它。目前我們能做的,是去理解、重新詮釋錢先生未說出的話語。現代學術不見得一定不如錢先生,錢先生時代的問題及得出的答案不見得可以直接適用於現在,然而一定可以給我們有所啟發。讀書不見得是要得到具體的答案,但重要的是如何去擁有抽象的體會。如何在題目中判斷內容的好壞,寫作者如何發展自己的新意。
發表專題報告《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科舉與社會流動是否有絕對的關係。現代人與古人對社會流動的想法不同,現代人講實質的數據,然古人只求一個機會而已。
漏澤園的出土資料: 漏澤園是官辦的喪葬業,專門幫助下層人民。從資料中可以外州來的人,有罪犯、禁軍等對象。埋葬草率,出土以人骨及陶缸為主。漏澤園的設置除了作為一社會福利事業外,也有抑制火葬風氣的目地。而漏澤園的設置是仁政還是浪費,在當時有論爭,也顯示它的緊張性。
宋徽宗的〈聽琴圖〉與〈瑞鶴圖〉:歷來對徽宗的評價有二,其一是認為他是浪漫、文藝皇帝,但另一則否定此說,王正華即持後者,認為徽宗仍懂得宮廷資源的利用。從圖來看,風格精細、寫實,與神宗朝的風格不一樣。神宗朝喜歡用渲染的方式,徽宗朝則著重在描繪每一物件。兩種風格顯示出怎樣的意義?在徽宗朝中,所有的作品都由徽宗掛名,也呼應王正華認為徽宗可以有效的掌控臣下的論點。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第三十二章會議紀錄
時間:3月11日星期三晚上六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 --慶曆熙寧之變法
特別來賓:梁庚堯 老師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徽宗《聽琴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
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北宋]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二,〈處事〉;卷十,〈拾遺〉。
參考資料:柳立言,〈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宋史研究集》第21輯,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佐竹靖彥,〈《作邑自箴》研究──對該書基礎結構的再思考〉,
《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234-6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李德豪
二.慶曆改革 謝仁晏
三.熙寧變法(565-568) 游逸飛
★原典查核
569-572 陳佩歆
573-576 余玉琦
577-580 陳雅琳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林宛儒
陳佩歆
童永昌
余玉琦
李丞家 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陳雅琳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學術史(上篇)〉,《宋代制度史研究
百年(1900-2000)》,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林郡儀
謝仁晏 陳榮照,《范仲淹研究》第一、三、四章。(香港:三聯,1987。)
李德豪
討論內容(游逸飛):
梁老:續資治通鑑長編較原始、較專門,錢穆未必會徵引;
宋史、宋元學案、文獻通考、有名的文集較可能是國史大綱的「史源」。
但續長編在清末已有人專門整理,錢穆仍可能利用。
何謂自覺精神?自覺精神形成的條件有何?
何謂時代精神?梁老認為該詞的用法受德國民族史學影響。
宋代變法的主體是士人?抑或皇帝?皆然。但兩者關心的內容不盡相同,可能產生矛盾。
務局:地方專門官署。
「知雜、御史」應為「知雜御史」之誤,指「御史知雜事」。
宋代法制已有明確的城鄉分別。
宋代士人的外王之道仍以「致君堯舜上」為主,社會事業只是輔助。
王汎森的〈潘平格與清初的思想界〉指出在異族高壓政權底下,
某些士人開始發展地方上的「小社會」、「理想國」,這是不正常外力下的發展。
梁老:錢穆指出王安石變法失敗的關鍵是:無意扭轉宋初以來的中央集權的趨勢。這是其他論王安石變法者所不及。但錢穆能有此意見,是奠基於細讀陳傅良、陳亮文集。
梁老:高中便讀國史大綱。回顧研究生涯,選題多受國史大綱啟發、不脫其脈絡。國史大綱個別論點或有後人超越,但其整體歷史認識今日仍值得細細咀嚼,其精神力量更是今人不可企及。
梁老到訪雜記(謝仁晏):
士大夫自覺、內心、時代精神,不僅是個人且為時代之精神。錢先生又從學術上去討論,也就是說從思想學術、精神自覺來解釋北宋歷史上兩次重大的事件。本節之末又對歷史上士階層活動分期並且敘述其表現,又言士之演進有關於中國史演進之觀點,這也是錢賓四先生的史學理論基礎。
這是有時代因素的,面對馬克斯史學理論傳入的史學,錢穆遂以時代的精神來對抗之,要反駁物質為主的史觀。錢穆以士大夫來當中心。柳詒徵《中國文化史》與錢穆的《國史大綱》互有影響但影響陶希聖的文章當中就已經提出了士大夫與國家之關聯,後來又出版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討論的東西與錢穆有相關的作用。但兩人是否來往未知確切情況,中國社會史論戰在民國二十年是一個鼎盛期,錢穆必然有所關懷。
錢穆與陶希聖的觀察基礎不同,後者以唯物史觀走出,就算他在民國十八年寫如何觀察中國社會,已經反對利用歐洲觀念來看中國,但他仍舊是有階級觀念存在,他將士大夫看做是封建是餘續,具有田產一類的物質基礎仍舊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下手。錢穆則是從時代精神下手。雖說不知道從哪裡來,但這樣的觀念在歷史主義當中已經存在,蘭克一派的史學強調從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成就來看民族精神。沈剛伯在歷史學報的卷頭語有用時代精神(並附上德語)這類的概念錢穆亦有之。他反對傅斯年一派的概念,卻也有歷史主義的另外一面觀點。老師等人曾討論錢穆的國史大綱有受到蘭克學派影響但我們不知道知識傳遞的媒介,錢賓四先生如何受其影響仍是一個問題。
慶曆革新,熙寧變法比較的概念。錢賓四先生對王介甫是有批評的,王安石的新法因不得其人失去了立法的本義,舊黨與其的爭執可能在此。錢賓四先生雖同意立法的本義,但有些內容與時代的問題有所不合所以導致了舊黨批評。急刻之心理描述,認為新法要看吏治情況,犧牲了很多人士助力,認為有行政技術上問題。王安石急於推動變法是面對邊事,而王荊公又沒有對中央集權有深刻的認識(陳亮語),導致了立國原則偏失往前推進了一步。以理財之名而有聚歛之時,陳傅良與陳亮語可以合看。立國原則來看這是談王安石其他學者所無的眼光。錢先生也對宋代史料下過極大功夫。錢賓四先生對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批評的態度,但是仍肯定其背後的新學,是一套遠大的影響,以學術領導政治方面是兩黨同樣的方向,這又呼應了第一節的概念,到了結尾透過精神學術看歷史是往下的拉長到朱晦庵乃至更遠,具有一種連續性,都具有王安石的一些精神遺留。
梁老治學:
第一次讀國史大綱:
高中二三年級之間,是老師父親之書。後來出的修訂一版才又在買一本(有地圖喔XD),長期是台大歷史系的必讀書,杜維運先生提出了中國史綱、國史大綱、中國通史,在閱讀之中有很多上課內容是來自於國史大綱(如老師的講義、傅公《中國通史》),目前仍有印象的是對於社會階級的消融(唐貢舉制度)以及變相之封建勢力來探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這些都是錢穆的一些解釋看法。變相的封建勢力不同於封建,也只在魏晉南北朝用,此皆對唯物史觀派之觀點。
到了大四又重讀一次(要考研究所…)
讀國史大綱比以前覺得有趣,覺得很吸引人,一方面敘述史實又有解釋,層層相套前後呼應成為一套解釋概念,當中又可以看到對史實的了解。在這次閱讀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注意到從士人的活動來分期中國歷史。書中又有一些前後呼應的思想脈絡,例如漢儒與王莽、北朝與政治理想、清代政治與學術之脫節。
將其觀點聯想到前述所講的部分是近年慢慢累積的。
在這個我們所處的環境中長成自然會受到國史大綱影響是很正常的,在當初教中國通史,到最近教授中國史三都有影子存在。
最初想研究福建開發是啟蒙於梁啟超、錢穆兩人的討論。後來討論到農地運用政策當中其實也受到了國史大綱第四十章影響。
博士做南宋農村經濟重點在最後一章經濟協調,強調不能從兼併單向看待社會,這樣的概念其實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錢穆所說的階級消融,當中有討論社倉、義莊都與錢穆有所關聯,在當中都提到富有人家的經濟自覺,到了最後結論之中特別提出富有人家與儒學之關聯都與錢穆有關。之後所發表的論文發表諸如〈南宋的社倉〉理學家的社會影響另外社會史那門課當中也有觀念,如新家族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社會福利與互助兩講。〈市易法述〉最後由經濟觀點下手,這樣的觀點與錢賓四先生的概念有所相關。第三十四章當中所提到的南宋財政引陳亮、葉適構成了老師送的那篇文章。從鄉村農村到城市這樣轉變都與錢先生的根本觀念有所關係,當我們反省自身概念當中無法超越錢穆先生的觀點(真可憐…)
讀法從引論當中下手。意識構成系統看演變整體結構,重要的是精神力量的表現,近代以來似乎沒其他通史的著作可以超越(又悲哀了= =”)
時間:3月17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 --慶曆熙寧之變法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崔白《雙喜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林柏亭,《大觀:北宋書畫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北宋]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二,〈處事〉;卷十,〈拾遺〉。
參考資料:柳立言,〈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宋史研究集》第21輯,
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佐竹靖彥,〈《作邑自箴》研究──對該書基礎結構的再思考〉,
《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234-6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學術思想之新曙光 李德豪
二.慶曆改革 謝仁晏
三.熙寧變法(565-568) 游逸飛
★原典查核
569-572 陳佩歆
573-576 余玉琦
577-580 陳雅琳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林宛儒
陳佩歆
童永昌
余玉琦
李丞家 鄧小南,〈"祖宗之法"與官僚政治制度〉,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
陳雅琳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學術史(上篇)〉,《宋代制度史研究
百年(1900-2000)》,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邱柏翔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二章收在《鄧廣銘全集》第一卷
謝仁晏 陳榮照,《范仲淹研究》第一、三、四章。(香港:三聯,1987。)
李德豪
李沐恩
會議紀要(邱柏翔)︰
報告專題〈宋代士人思想〉共三篇文章摘要
流俗與非流俗之人間的差別與區分。
人民對於王安石新政的看法。
宋代的天人關係的討論與漢代之比較。
宋代官箴是一本為官的手冊,有詳盡的細節記載。
崔白的〈雙喜圖〉是神宗朝作品,如何呈現動態的視覺效果。
黃居寀的〈山鷓棘雀〉是北宋初作品,表現出精細的筆法。
不同的皇帝所喜好的風格也大不相同。
宮廷畫家有功能性及目的性的限制,他們作畫只能為了皇帝一人。
第三十一章會議紀錄
時間:2月24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陳佩歆
鄧小南編,
《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2008。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太祖肖像畫
參考文獻:國立故宮博物院,《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宋靜應廟敕、告
相關論文: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第六章,〈正祀與淫祀— 宋代祠神信仰的合法性研究〉。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北宋帝系及年曆 陳佩歆
二.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童永昌
三.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余玉琦
四.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534-541查核) 李丞家
五.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陳雅琳
★原典查核
542-549 游逸飛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陳佩歆 同專題。
童永昌
林宛儒
余玉琦
李丞家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1996。
陳雅琳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1987
施昱丞 (缺席)
邱柏翔 (缺席)
謝仁晏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沐恩
***************************************
討論內容(游逸飛):
最新最全的年表手邊冊:陳久金編,《中朝日越四國歷史紀年表》,北京:群言,2008。
宋代以後原典查核的方法:中國基本古籍庫操作簡介。四庫全書與四部備要之比較。
何謂「西夏始建國」?
立元祐黨籍的意義與影響。
宋代年號的取法與象徵:乾德 太平興國 大中祥符 天聖 元符 建中靖國 崇寧
宋太祖坐像的分析:比較原本、扉頁、明人仿本、忽必烈像,從技法、複製、放置地入手
宋靜應廟敕、告研讀:公文流程、三省虛實、拓片闕字、史料價值。
時間:3月3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陳佩歆
鄧小南編,
《政績考察與信息渠道:以宋代為重心》,北京:北京大學,2008。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太祖肖像畫
參考文獻:國立故宮博物院,《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宋靜應廟敕、告
相關論文: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第六章,〈正祀與淫祀—
宋代祠神信仰的合法性研究〉。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北宋帝系及年曆 陳佩歆
二.宋初中央新政權之再建 童永昌
三.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 余玉琦
四.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534-541查核) 李丞家
五.宋代政制上的另外兩個弱點 陳雅琳
★原典查核
542-549 游逸飛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陳佩歆 同專題。
童永昌
余玉琦
李丞家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臺北:稻鄉,1996。
陳雅琳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1987
施昱丞
謝仁晏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沐恩
討論內容(游逸飛):
先南後北與先北後南的比較:歷史沒有如果;平定南方後,太祖便杯酒釋兵權,
並未真的把收復燕雲十六州視為非成功不可的事業。
何謂兵樣?
宋代廂軍直為救濟事業,是否可能直接轉型成政府雇傭勞動?
開封以外的選擇?宋代立都條件探微。
宋代陜西的經濟狀況。
宋代人口與冗兵。
宋代郊祀制度。
宋代中央財權不集中,整體收支雖高,個別部門卻鬧窮。
宋代諫官與皇帝的關係。
宋代行政與信息管道。
登聞鼓院的職掌。
第三十章會議紀錄
時間:12月25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黃巢之亂以及五代十國
專論報告: 《》
史傳報告:謝仁晏 歐陽修《新五代史》〈義兒傳〉 北京:中華書局
史料帶讀者:游逸飛
左圖:唐與粟特的多瓣銀碗
參考資料: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對粟特銀器的影響〉,收於氏著,《唐代金銀器研究》第三編第五章,北京:中社科,1999,頁363-382。
右史:沙州百姓上回鶻天可汗書
參考資料:
王重民,〈金山國墜事零拾〉,收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敦煌學研究室、蘭州大學圖書館編,《敦煌學文選》,蘭州:蘭州大學,1983,頁63-87。
疑難排解:
☆導讀
一.流寇與唐氏之傾覆 謝仁晏
二.五代十國 陳佩歆
三.契丹之興起 童永昌+512-515 余玉琦516-517
四.中原民眾之疾苦 李德豪
★原典查核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方令光
陳佩歆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五代的貨幣/物價部分,
宮澤知之〈五代十國的貨幣圈〉,基調與變奏研討會論文集
童永昌 韓茂莉,《草原與田園》,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李丞家 林瑞翰,〈五代君臣之義淡而政風多貪黷〉、〈五代豪侈、暴虐、義養之風〉
《唐宋附五代史研究論集》(台北:大陸雜誌社,1967)
陳雅琳 劉俊文,〈論唐後期法制的變化〉,《唐代法制研究》 (台北:文津,1999)
李德豪 王壽南,〈論晚唐裘甫之亂〉,收於《唐代政治史論集(增訂本)》。
臺北:台灣商務,2004二版。
施昱丞
謝仁晏 同報告
討論紀要(游逸飛):
從實錄編纂看牛李黨爭。
五代十國勢力簡介。
中唐以後中央政府如何控制江南?江南為何不像河北一樣割據?
王仙芝、黃巢侵略地域試析--常為節度使、觀察使治所所在。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
環境史研究的意義與侷限。
時間:1月8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討論紀要(游逸飛):
東北地區的「漢地」是否為契丹的精華區?北亞游牧文化對契丹的影響有多大?東北地區的畜牧業比例?
從傅樂煥〈遼代四時捺缽考〉看遼的五京制度。五京制只適用於漢地,只是南面官制的一部分。遼帝以捺缽制統治廣大的北亞草原。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用五京道概括遼的統治疆域,未能呈現捺缽制,反映用漢制理解遼朝的侷限。
遼的統治疆域廣大,不遜於北宋。故中亞、西亞國家視此時中國分南中國與北中國。又見契丹的文明程度。
裘甫之亂的歷史意義。裘甫最後意欲獨立建國,為唐代民變第一個發展至此者。但裘甫之亂的號召力未必很強,影響力更不如王仙芝、黃巢。
從敦煌文書看「西漢金山國」的建國。〈沙州百姓上回鶻天可汗書〉呈現地方小政權的反覆無常、力求生存。
糺(音糾)官之役試釋。
宮澤知之論五代十國的貨幣圈。當時的貨幣圈是複合的。有全國貨幣圈:使用開元通寶。有華南、華北貨幣圈。十國也各自鑄幣,有國內貨幣圈。因此五代的戰亂並未根本破壞中國的經濟貿易體系。
齊東方論粟特銀碗先影響唐代銀碗,唐代銀碗自創的風格又反過來影響粟特銀碗。此說建立了中、粟金銀器的譜系關係,還解決了不少疑難斷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