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第三十三章會議紀錄

時間:3月24日星期二晚上六點三十分。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特別來賓:吳展良老師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謝仁晏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徽宗《聽琴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
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漏澤園墓誌銘
參考資料: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陜州漏澤園》,北京:文物,199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熙寧新黨與南人(+581-583) 施昱丞
二.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590-592) 邱柏翔
三.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全) 謝仁晏

★原典查核

584-586 李德豪
587-589 李沐恩
593-596 游逸飛
597-599 余玉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陳佩歆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2008。

童永昌

余玉琦

李丞家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陳雅琳 余英時〈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收於《宋明理學與政治文
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施昱丞 梁庚堯〈宋代財政的中央集權趨向〉,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

邱柏翔 蕭公權〈兩宋之功利思想〉〈元祐黨人及理學家之政論〉均收於
《中國政治思想史》

謝仁晏 同報告。

李德豪

李沐恩

***************************************

展良老師來訪記錄 謝仁晏

以原始史料為準,最原始的與非最原始的差別,可能有所牴觸。在資料上都有改過。

淮水是傳統南北的分界但宋人是有很清楚的概念,就是可能是五代的哪個地方的人才,因統治者不同而也不同的人才。諸如西崑體與南唐有關,講經講古文自北方來;講文學自南方出。一開始講古文的都是北方人,後來才有歐陽修來繼承之。南北學術之別有不同處,我們聽到的這些人因為才氣大,所以它們有些超越,但差異仍是很大的,地域觀念的重視,亦或者如家族等等。這種關係到很民國都還是一清二楚,集體性政治。有人有經濟的關係,新法有利於南不利於北。南方未分,原因在何?宋朝起於北方政治力量原在此,南方屬後起,所以要爭取地位,所以不會有較大的分歧,尤其以南唐為主。盛稱江南,所謂江南是在兩浙之地,與南唐有密切關係。東南與四川的人才基本上是比較多的。荊湖一帶的開發狀況並沒有很好神宗時期都還在往那個地方發展,章惇主導,因而建立起自己的聲望。

中國政治的本質,本身具備有強烈政教一體概念,教在西周時期是天命之問題,家國天下同構,接受禮樂做為政治之安頓,靠著共主與封建結構,政治與社會結構、宗教、天命的統一性,不需要特別突出道德性。讀經學就可以看出這點。那時代本來就是這樣。秦漢以降,國家的正統性與安頓之力在甚麼地方,在沒有封建一體結構之後,有兩截的狀態,國家意識形態的建構是很大的問題,延續到董仲舒終於定調,雖然後面有爭議可是大抵在此。
宋人覺得如果大家相漢初一樣過日子,本來是一種與民休息,後來迴向三代,朱家都在言道,道在何處?從人之性命到國家社會,如何言之?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但用了誰的意見結果會不同。以子學之態講經學,所以有一種紛爭之感。講法為何跟帶不帶的動人心有關。就如同歐陽修的態度轉變就是一個例子。牽涉到政教構造的特質,真要有所為之時,宋朝在當時局面下不得不有這個問題。(劉子健也在談這個問題)

錢穆與老師之影響。

錢先生對老師的影響極深,聽了十年的課(大一開始),也有部分因素而轉系。錢賓四的學術與如今的史學是不同於如今的學術,可以說是儒學,是經學而史學化的儒學,轉到清末的時候有了變化,以康有為等人所說的是經學,任公恰恰是遇上了這個轉折,賓四先生也受這個影響很深。他們所要問的是命脈為何?過去與未來如何發展而成,背後是經學的因素在影響,三代的根基,成為一種後代的基礎,似乎也沒有超越三代的典範,自是命脈所在。已經不可以抱著三代在講了,透過史學研究來了解命脈為何,生計與未來如何的說?大哉問的問題。背後沒有這樣的問題寫不出這樣的東西。雖說有通史的著作,但是兩者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希望了解每一個文化,舊文化史看重的上層政治文化影響,西方人的解釋是利用他們的科學理性,進行分析。大抵來說華人絕少有能力寫這個東西柳怡徵《中國文化史》也有類似之處,但錢先生的關注點有不同之處,對於欣賞的人而言有一股生命力量,不完全是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又有進去情境裡面去體會問題,乃至於自身是文化體之延續,關鍵的人與事之感受,用其眼睛來看與體會。深受儒學影響,重視當時意見,亦有自己時代的反省,透過這樣的儒學來進入儒學命脈。我們如今所用的問題與那樣命脈不同,可說是一種分店而已,當中的小夥計XD。做東西會越來越瑣碎,專家有專家的好處,也可以補國史大綱的內容,也有客觀理性的一面。華人基本上缺乏組織能力,某種方面來說西方哲學的能力建構出了他們的史學,具有理性,最後發現理性與敘事都要結合。如今的學風是歐美的糟粕,我們跟人家走。錢賓四先生自非如此,所以門徑拓展,在能納入的範圍之中納入了很多東西(注莊子、納禪宗),對自己而言是一種人生的學問,這一切是在探索人生到底該怎麼樣子活?人活在世界之中,不可能不去認識人世,內有人性之探索(文學藝術等等)外而探索人類之歷史經驗,以成太史公之學問類型,沒有一種「史學家的概念」,太史公是續春秋漢朝該怎麼辦,從三代以來之事看漢代的發展。錢先生有宋學與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需注意這個點。所以這是錢賓四先生可謂「最後一個儒者」這當然也未必,余先生說過錢先生,所出的學術著作都有一一讀過,以傳統為體,現代學術影響,開拓出這樣的風貌。如今早就沒甚麼人這樣講了,如今講白一點是附庸的現象,文化與學術附庸,雖說非錯誤之事,除非是「神」。各個民族的有自己解決的問題,就算他們有好的地方,畢竟不是為我們而設。第二點,我們的文明是跟西方文明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所以今日人文學問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只是一種附庸,大家都「一江春水向西流」。所以要復興錢先生這樣的學問是一種重要之處,我們不懂古人,首先是古代的士人。經史子集沒有好好的體會是沒辦法懂,我們離它們太遙遠了…。不道地的高度西化…。離西方命脈很遠又離古人很遠,精讀經史子集的重要性,四書五經、史漢的功夫。子部跟哲學是兩回事,文集又少念。錢先生的學問不傳自然不怪,沒下過這番大功夫是難以有所解的。我們今日的作法,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的結果,要遇上轉變是要人們在重新思索過這樣的課題,重新找回命脈的課題快要來臨,但這不是我們的學校學術能夠處理,大體上來說,錢賓四先生與孔子是有所繼承的。

錢先生的綱目體是可以學的,可以以此寫論文基礎,以國學概要為例,或以國史大綱為例,每一個綱下面有目,劉師培、柳怡徵都有這樣的現象,國史大綱是一種舊式學者要講新式的學術的作法。我們都會講求建構解釋,但是常有危險之處,仍是離古人太遠,華人論證思辨問題能力是很鬆散跳躍。西方人是一種環境的訓練。邏輯的建構,基礎底子打不過來就會有問題。學拉丁文,可以了解西方人是怎麼回事,英文的case很少,拉丁文分六個case。會清楚的分化出各個位格,葡、西、法、義的語言從拉丁文演變出來,當我們學習這樣的語言之後,就可以明白中文與西文的不同。所以我們在談其論述的時候都只能知其皮毛,不知道深層之所差異,所以只能當附庸…。綱目體的建構比較不會出問題,至少這點可以立刻走。

時間:3月31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三章 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祐以下


主題閱讀:權力與制度
專題報告:謝仁晏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宋徽宗《聽琴圖》(台北故宮)
參考資料: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台
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

文獻帶讀者:童永昌
右史:漏澤園墓誌銘
參考資料: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北宋陜州漏澤園》,北京:文物,1999。

疑難排解:



☆導讀
一.熙寧新黨與南人(+581-583) 施昱丞
二.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見之異同(+590-592) 邱柏翔
三.道德觀念與邪正之分(全) 謝仁晏

★原典查核

584-586 李德豪
587-589 李沐恩
593-596 游逸飛
597-599 余玉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北京三聯,2006。

余玉琦

李丞家 黃寬重,〈兩宋政策與士風的變化〉,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

陳雅琳 余英時〈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收於《宋明理學與政治文 化》,台北:允晨文化,2004

邱柏翔 蕭公權〈兩宋之功利思想〉〈元祐黨人及理學家之政論〉均收於
《中國政治思想史》

謝仁晏 同報告。

李德豪

會議紀要:討論上星期吳老師的出席帶給我們的啟發。
目前碩士論文著重於求新,為的是超越區別過去,但是人生目標卻不會刻意與他人分別。國史大綱是我們的典範,但我們又期待要超越、區別它。目前我們能做的,是去理解、重新詮釋錢先生未說出的話語。現代學術不見得一定不如錢先生,錢先生時代的問題及得出的答案不見得可以直接適用於現在,然而一定可以給我們有所啟發。讀書不見得是要得到具體的答案,但重要的是如何去擁有抽象的體會。如何在題目中判斷內容的好壞,寫作者如何發展自己的新意。

發表專題報告《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科舉與社會流動是否有絕對的關係。現代人與古人對社會流動的想法不同,現代人講實質的數據,然古人只求一個機會而已。

漏澤園的出土資料: 漏澤園是官辦的喪葬業,專門幫助下層人民。從資料中可以外州來的人,有罪犯、禁軍等對象。埋葬草率,出土以人骨及陶缸為主。漏澤園的設置除了作為一社會福利事業外,也有抑制火葬風氣的目地。而漏澤園的設置是仁政還是浪費,在當時有論爭,也顯示它的緊張性。

宋徽宗的〈聽琴圖〉與〈瑞鶴圖〉:歷來對徽宗的評價有二,其一是認為他是浪漫、文藝皇帝,但另一則否定此說,王正華即持後者,認為徽宗仍懂得宮廷資源的利用。從圖來看,風格精細、寫實,與神宗朝的風格不一樣。神宗朝喜歡用渲染的方式,徽宗朝則著重在描繪每一物件。兩種風格顯示出怎樣的意義?在徽宗朝中,所有的作品都由徽宗掛名,也呼應王正華認為徽宗可以有效的掌控臣下的論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