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第二十七章會議紀錄

時間:11月13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
專論報告:陳佩歆《》
史傳報告:邱柏翔〈〉

史料帶讀者:游逸飛

左圖:敦煌紙畫祆神圖
參考資料:
張廣達,〈唐代祆教圖像再考--P.4518(24)的圖象是否祆教神祇妲厄娜(Daena)和妲厄媧(Daeva)〉,收於氏著,《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桂林:廣西師大,2008,頁274-289。

右史:晚唐蘇諒妻馬氏雙語墓志
參考文獻:
張廣達,〈再讀晚唐蘇諒妻馬氏雙語墓志〉,收於氏著,《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桂林:廣西師大,2008,頁250-273。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安史之亂以前 謝仁晏
二.安史之亂以後 邱柏翔


★原典查核

440-443 謝仁晏
444-447 施昱丞
448-452 邱柏翔
453-454 陳佩歆
455-457 童永昌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方令光

陳佩歆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四章,上海人民:2006。

童永昌

余玉琦

施昱丞
邱柏翔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唐代部分與《國史大綱》比較

謝仁晏

***************************************

請大家於這禮拜之前,貼上準備閱讀的書籍或文章名稱。

討論看板http://ctld.ntu.edu.tw/ls/studygroup/forums.htm
部落格 http://plainbook.blogspot.com/

會議紀要︰關於北齊、北周、陳均衡勢力的打破有賴突厥與侯景之亂;唐代的開邊朝向北方,是由於秦漢時農業民族的版圖已確立;中國的領土擴張與帝國主義的比較,西方的帝國主義論述也因中國經驗而作修改;在得不到實質利益的情況下,中國為何要對外擴張?唐朝的天下觀比漢代時更加完整,有外臣與不臣之分;北亞民族分裂的時間遠勝於統一時間,在後代也經常以分化的方式控制;和親對於游牧民族的上層才有作用,對他們一般部民來說得不到利益;錢穆的中國中心與外族的關係、陳寅恪以北亞民族為中心的比較;內陸亞洲為一研究對象,在此區域內可以看到文化的高度雷同;中國的文化的統一則有賴政治力的推動;蒙古擴張時著重在對於財物的掠奪;中國如何經營北亞民族;胡族文化與隋唐盛世的關聯性;邊緣之後論可以解釋為什麼閩南語保留更多的中原音;種族民族說;報告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唐代部分與《國史大綱》比較。

時間:11月20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會議紀要:回紇馬與唐代經濟的情況;唐代與吐蕃間曾在太宗時築連接道路,而兩者有大非川之戰為的是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唐代曾在德宗時短暫與吐蕃結盟,吐蕃還有藉此除掉朔方將領的企圖;對唐代來說,吐蕃的土地佔有欲極強,與回紇只求物資是不同的;安史亂後,吐蕃的勢力其實已經距長安不遠,唐隨時都在提防;吐蕃本身的態度與其他北亞民族不同,尤其在和親與叛變之間;傅樂成觀察出安史亂後對於夷夏觀念的轉變;宋代以後,除了隴西外,連陝西都已經衰落;唐德宗的境遇與南宋高宗的心理分析。報告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可以看出中國與中亞、西亞,甚至非洲、拜占庭都有聯繫,不論陸路、水路交通都很發達;圖像解讀︰關於祆教神像的分析以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史料〈再讀晚唐蘇諒妻馬氏雙語墓志〉可以看到Pahlavi文,推測此墓誌銘應當在十到十一世紀時,此時薩珊王朝已滅國,但長安的波斯人仍用這套語言刻墓誌銘,另外有一些名詞的爭議存在,居留在長安的外族貴族也反映上述所說的東西文化交流之昌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