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第五章會議全紀錄

國史大綱讀書會第五次會議紀錄 蘇婉婷

時間:4月27日星期五晚上六點半。
地點:圖書館225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五章 軍國鬥爭之新局面--戰國始末
專書報告:蘇婉婷《先秦史》沈長雲
專文報告:邱柏翔 杜正勝〈土地的歸屬權問題〉
右史:出土齊國貨幣銘文「齊國之大刀」
疑難排解:林宛儒

☆導讀

一.戰國年曆及分期 :陳怡婷
二.從宗法封建到新軍國之種種變遷:邱柏翔

童永昌 73-75 劉澤華編,《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蘇婉婷 76-79 沈長雲《先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周孟蓁 80-82
邱柏翔 83-85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宛儒 86-8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 1975-1993年考發掘報告》(2005)、文物,《戰國鮮虞陵墓奇珍 : 河北平山中山國王墓》 (1994)
吳佳欣 88-89 許倬雲,《求古編》,聯經
陳怡婷 90-92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聯經

第一節

導讀:

錢穆的戰國分期係根據竹書紀年,分成前後兩期,前期是春秋到新軍國間的過渡時期;後期是戰國時期的主體,依照各國勢力更迭分為四期。

1.為什麼錢穆的戰國時代選擇從周貞定王二年開始?
左傳終於周貞定王元年, 錢穆係以左傳終為戰國始,p.52提到左傳的記事較為明備,p.74則提到若以三家分晉為戰國始,則會缺去六十四年。另外司馬光以三家分晉作為戰國史的想法,也有少數人提出應以田氏代齊開始。

2.關於紀年的部份
錢穆提出架構,楊寬的戰國史則集其大成。楊寬指出魏國與齊國紀年的問題,提出一些重要發現,例如魏惠王改元。可參閱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第二節

導讀:首先從制度上的變革著手,敘述郡縣制與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以及軍事方面的改變;其次提出平民的興起及經濟方面的變動。

1.關於p.84井田廢棄的描述,實際上井田制真的存在過嗎?沈長雲的《先秦史》裡提到西周主要施行的是「助」法,雖然都有公田與私田之分,但卻仍然是以「大家族」作為經營單位。授田百畝的情況是出現在戰國,與戶籍制相配合,使國家能完整掌握人民的稅與役,由於國家對土地仍然嚴密控制,因此土地私有制的發展也不充分。國家分給農民土地要掌握均平的原則,於是一些國家授給農民的土地會進行重新分配,例如「爰田制」將土地分為三等,三年輪一次,九年回到原來的耕地。

2.戰國時代的人口有多少?
目前還沒有結論。

3.p.87提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軍隊組織為本族制,這個「本族」是有血緣關係的嗎?沈長雲《先秦史》說春秋時代兵制的最大變革在於「不再建立在血緣基礎上」。
若從上層的將領來看,還是具有宗族性質,但較謹慎的解釋是這樣的軍隊內部是由不同集團組成的。

4.中國貨幣的本位制度從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對本位制度似乎並沒有認識,因此雖然有「銀銅雙本位」的說法,但與西方的本位制度仍然有出入。

5.何謂「荊尸」?
指的是楚地採用了新的作戰陣型。
http://blog.pixnet.net/Cimon/post/2029174

6.關於p.83的「軍民分治」
一郡之長仍然擁有行政權與軍事權,這樣說來「軍民分治」的使用範圍其實很狹小。將軍與守臣的分職,頂多只能解釋政治與軍事各自的專業化。
專文報告:杜正勝〈土地的歸屬權問題〉

1.為什麼魯宣公要實施「初稅畝」?
源自於當時列國普遍重視對人民的控制,這與戰爭關係很大。增淵龍夫〈說春秋時代的縣〉將初稅畝與縣放在一起談,縣通常都設在國境的前線,設置目的係為施加強大的政治壓力破壞邑中原有的氏族秩序,使國家得以保障足夠的兵賦徭役。魯國之所以沒有產生這樣的縣,是因為其氏族傳統較為堅固不易分解,於是有初稅畝的興起。

2.史料詮釋的問題

史料的引用經常去脈絡化,例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若離開出處的脈絡使用,往往會扭曲原意。

3.杜正勝將「爰田制」當作「易田制」,是特別的用法。

專書報告:沈長雲《先秦史》

1.為何一夫一妻至會逐漸確立?

2.甘懷真認為「定於一」非指統一的思想,而是指共主的出現。

3.什麼是鎏金?
「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國以後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后,涂上容器表面,經溫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主要原因是歷代以前戰亂毀損,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价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化煉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數。」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1ctgy/03jsgy/lj.htm

右史:出土齊國貨幣銘文「齊國之大刀」
銘文顯示錢幣係由不同地區鑄造,顯示當時地方城市的獨立性很強。獨立鑄幣可能與貿易需求有關聯。戰國雖然是戰爭頻繁的時代,但經濟貿易卻相對穩定,國家有計畫得壓榨民力卻不過度。

問題:

1.中國的貨幣實際價值仍然很強,因此鐵較難作為貨幣。
2.不同的貨幣間要如何交易?
不同國家的邊境經常使用鄰國的貨幣,而且雖然形制不同,價值都同樣是視重量而定。
3.偽造的問題不太清楚。
左圖:中山王國墓出土「青銅錯金銀虎噬鹿器座」
因為是王墓,因此隨葬品都會按造禮制排列,為春秋時代才開始發展的列簋制度。容器用途的判斷主要是根據器物的結構或週邊配置。曾侯墓對藝術史研究者來說非常重要,出土一套完整的編鐘。

文章摘要
嚴文明、李零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戰國部分摘要 游逸飛

第三章〈商周時期文明的興盛〉。
第三節指出西周中晚期定型的棺椁、用鼎禮制,在戰國中晚期不斷遭到僭越與破壞。其中秦文化影響極大。
第四節討論戰國時期的政治與社會,文獻平實無奇、未用考古資料。

第四章〈輝煌的青銅文化〉。
第二節指出《周禮.考工記》的六齊說,反映當時人已知不同器物、乃至於不同部位,所需的合金比例不同。出土的越王劍為其實證。第四節討論其他手工業。《周禮.大宗伯》已將玉器的功能德行化。

第五章〈鐵器的應用和生產的發展〉。
第一節討論冶鐵技術。戰國雖已發展出塊煉鐵滲碳綱技術,但尚不能大量生產,戰爭仍以青銅兵器為主。此外亦發明了鑄鐵、淬火技術。第二節討論農業。戰國中晚期鐵製農具大量出土,有钁、鎛、鋤、鐮、耙、鍤等,可證鐵製農具已全面應用於農業生產,大幅提高農耕收穫。水利工程的發展亦與鐵製工具有關。除了《神農》、《野老》等農家著作,《管子》、《呂氏春秋》等子書亦有農業的討論,當時已能掌握除草時機、防治病蟲害、發明畦種法。桑樹、漆樹、果樹的栽培亦盛。第三節討論手工業。失蠟法、金銀錯嵌、鎏金銀、刻紋等技法的出現,使戰國銅器的外觀極盡華麗之能事。漆器始興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絲織業的興盛可從楚墓絲織品的出土略窺一二。第四節討論官、私營手工業。戰國手工業仍以官營為主,都城有大規模手工作坊,其出土器物銘文可證。官營又可分中央與地方。官府為了管理,發展出物勒工名的制度,器物上頭有監造者、主造者、造者三名。

第六章〈商周時期的都邑與商業〉。
第二節討論了考古出土的齊臨淄、魯曲阜、燕下都、鄭韓故城、趙邯鄲、魏安邑、秦雍城、咸陽、楚紀南城諸城。第三節根據出土城址、貨幣,配合文獻,討論當時眾多的商業都會。第四節討論貨幣與度量衡。鐵製貨幣流行於中原。三晉、兩周地區以布幣為主,型制各有不同;戰國後期因應貿易,平首小方足布、圜錢漸成主流。齊、燕則以刀幣為主,型制也不同。秦國以圜錢為主。楚國貨幣最為特殊,以黃金、銅貝、銅布為主。秦國度量衡出土極多,長度有尺、重量有權,實測亦符合傳世文獻,統一並非虛語。楚之度量衡與秦極為接近,齊國則自成一體系,三晉出土尚乏。

第八章〈商周時期的宗教與信仰〉。
第三節討論天文學。二十八宿的體系在戰國初年已經形成,曾侯乙墓漆箱上可見。

第九章〈教育的發達與學術的昌盛〉。
第二節從馬王堆〈五行篇〉、郭店楚簡、上博竹簡〈孔子詩論〉,補充先秦儒家學派。第三節根據馬王堆帛書補充道家學說。

第十章〈文學藝術的興起與繁榮〉。
第一節指出先秦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論語》詞約義豐,《莊子》文辭繁富、說理曉暢,《荀子》邏輯謹嚴、結構嚴密。第二節討論楚辭。楚辭狹義指〈離騷〉廣義含〈九歌〉、〈天問〉等,作者也不只屈原。楚辭為楚地民歌所化出,與巫鬼祭祀關係密切。第三節討論青銅、漆器等藝術。第四節討論音樂。曾侯乙墓的編鐘構成完整的樂音體系,亦與黃鍾十二律若合符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