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第四章會議全紀錄

國史大綱第四次會議紀錄 蘇婉婷

時間:4月13日星期五晚上六點半。
地點:圖書館225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專書報告:林宛儒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允晨,2006)
專文報告:吳佳欣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
左圖:
右史:《侯馬盟書.宗盟類二》二○○:一。
疑難排解:周孟蓁

☆導讀

一.春秋年歷及分期 邱柏翔
二.霸前時期之形勢 童永昌
三.齊桓晉文之霸業 林宛儒
四.霸政衰微後之士大夫執政 蘇婉婷
五.春秋時期之一般文化型態 周孟蓁


參加者 查核頁數 報告書籍論文

童永昌 51-54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文津
邱柏翔 55-57 童書業,《春秋史》(中華書局,2006)
蘇婉婷 58-60 沈長雲《先秦史》第六章 p.233-290增淵龍夫〈說春秋時代的縣〉
周孟蓁 61-64 增淵龍夫〈春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許倬雲〈春秋政制略述〉
林宛儒 65-67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允晨,2006)
吳佳欣 68-72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許倬雲《求古篇》)
陳怡婷 高上雯〈論經濟發展對春秋齊國稱霸之影響〉

第一節

1. 以魯國紀年是否有特別意義?
主要就是根據左傳的紀年。

2.《春秋》何以始乎隱?
從史學史的說法來看,是因為「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以傳異辭。」但不見得是很好的解釋。從經學的角度則會著重於隱公的特色,有謂周平王係死於隱公之時或謂隱公為賢人,或隱公之時為篡弒的開始,但還沒有定論。

第二節

1. 關於西周東遷
弒父有破壞宗法的嫌疑、王畿的縮小(沒有接收到完整的西周),以上的原因似乎比較傾向於偶然論,但是關於社會與經濟層面,卻有連續的趨勢。

因為犬戎威脅與政治需求,東遷有其必須性。
(王子余臣被立於王畿內的攜,大概也造成了平王在西部的政治壓力。)
2.關於西周東遷的問題,錢穆較採政治偶然論的解釋,雖有談到經濟等其他層面,但都是放在輔助的角度而言。偶然與必然的不同角度可以嘗試做一整合。


3.第56頁關於諸夏與戎狄的論述
錢穆在這裡提出當時很有影響力的說法:華夷雜處,認為華夷的區別是文化而非種族。諸夏與戎狄的區分,在沈長雲的《先秦史》中認為並非是文化的區分,而是政治的取向不同,到春秋時代後「華夏」名稱的出現才比較偏向於文化的高低區別。另有意見為政治的取向差異是被涵蓋到文化當中的。(但用政治亦不能完全解釋華夷的區別。)錢穆認為語言並非華夷區別的重點,語言是難以普及的。族群研究越來越偏向認為族群為心理層面的主觀認同,以共同的歷史為基礎,族群劃分從他群與我群的區份關係中突顯出

來。華夷原本種性相同,互相通婚,戎狄亦有從事農耕者,原本的文化差異並不大,到了春秋之間的差異才逐漸變大,可能是時間與築城使然。(王明珂的說法:戎狄是華夏為了凝聚向心力而塑造的敵人,文化差異是在族群的區分上逐漸建構出來的。但建構論的缺點在於:文化區分並非全部都是建構出來的。)
補充:族群研究中的客觀特徵論由於在界定族群上會遇到困境,因此戰後學者普遍偏向主觀論。主觀論中的根基論者認為族群認同主要出自"根基性的情感聯繫",來自親屬傳承的"既定資賦",注重主觀的文化因素;而工具論者則偏向於認定族群為一政治、社會或經濟現象,強調族群認同的多元性與隨情勢變化的特質。


3. 關於戎狄「游牧」這一詞的適當與否
也許使用「放牧」會比較好,使用「游牧」會給人後代騎馬游牧民族的錯覺。

第三節

1. 為何尊王?霸主自行併吞小國,但又提出裁抑兼併?
當時的霸者可能實力並不大,因此承認原來的秩序,而不要求更高的政治地位,禁抑篡弒與裁制兼併都是為了維持此套秩序。

2. 春秋到戰國是必然嗎?

周天子的承認已是不得不然,就這點而言是必然,但考慮到之前的情況(諸侯是否會被大夫篡弒,轉為戰國秩序)則很難說。

專文報告〈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

許倬雲早年強調社會科學在歷史中的運用,因此這篇文章使用統計學方法研究。古今人表的樣本取樣太少,是很粗糙的統計,但先秦史要做統計實是困難的任務。

右史《侯馬盟書.宗盟類二》一五六:一

盟是誓的進一步發展,與犧牲、盟書結合。這篇盟書主要是主盟者趙鞅與與盟者約定不使政敵回到晉國。

1. 如何釋文?
文字有其規律,加上中國文字係一脈相傳。

2. 如何區分出盟書的不同類別?
以盟書內容區分為個人性與宗族性。斷定與盟者則主要利用斷代方法。

3.「孫」下的合文符號
簡帛為了方便常會用此方式書寫,但這上面的兩點符號應是「重文」而非合文,可能因為重文不易解釋而採合文之義,或是「孫」字本身的書寫與意義問題。

文章摘要
嚴文明、李零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春秋部分摘要 游逸飛

第三章〈商周時期文明的興盛〉。
第四節討論春秋時期的政治與社會,文獻平實無奇、未用考古資料。

第四章〈輝煌的青銅文化〉。
第一節說明春秋時期,原先的西周青銅文化分化為以各大國為主體的亞文化。第二節指出春秋中期青銅鑄造再度趨向複雜。

第五章〈鐵器的應用和生產的發展〉。
第一節指出兩周之際的虢國大墓,出土了人造鐵器與隕鐵器,說明鑄鐵技術的發明可能在西周中晚期。春秋時期出土的鐵器多在秦國,晚期亦出土於楚、吳、越。由於早期發現集中於中原以西,故有冶鐵技術西來說。即便如此,從西亞傳來的也只是最原始的熟鐵冶鑄技術,戰國時期高度發達的滲碳鋼技術是在青銅冶鑄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第二節討論鐵製器具的使用。

第六章〈商周時期的都邑與商業〉。
鄭州商城已有宮城、郭城之二城制,二城制普遍化則在東周。齊國臨淄城傍河而建,兼具防衛、水源功能。城內南部是宮殿區,西部是商市與作坊,官署、官吏居處近於宮殿區,一般平民則住在城北。里為實際的居住區劃,鄉則為行政區劃。城內東北部可能是姜齊的公墓區,有齊景公墓。魯國曲阜城規劃更近於《周禮.考工記》,郭城十一門、宮城有內外三門,並有兩觀、宗廟等遺址。秦國雍城則有寢宮、宗廟的發現。

第八章〈商周時期的宗教與信仰〉。
第二節討論易學。春秋時期卜史仍固守筮占的解釋法則,但貴族階層已趨於德義的發揮,卦辭、爻辭逐漸取得獨立的地位。第三節討論星占學,春秋已有分野理論。

第九章〈教育的發達與學術的昌盛〉。
第二節介紹孔子,第三節介紹老子,尚稱平實。第五節討論孫子,將孫子兵法分成廟算、野戰、攻城三大部分。第六節討論方術。根據《漢書.藝文志》,方術可分數術與方伎,前者與自然有關,後者與人體有關。數術包括命數與算術,可分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方伎則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藝文志的排序反映其重要性,但天文、醫藥之學實自春秋戰國始興,占卜、神仙之學方為最古老的方術,此時已邊緣化,魏晉以降更被排除於主流知識之外。

第十章〈文學藝術的興起與繁榮〉。
第一節介紹了左傳。第二節討論詩經:孔子未曾刪詩;從上博簡《孔子詩論》可知漢代的毛詩序確實承襲了孔子之說;詩經題材可分史詩、政治諷刺、戰爭、勞動生活、愛情與婚姻。第四節討論音樂。春秋已發明三分損益法以定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