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第六章會議全紀錄

國史大綱讀書會第六次會議紀錄 蘇婉婷

時間:5月11日星期五晚上六點半。
地點:圖書館225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專書報告: 童永昌 芬格萊特,《孔子:即凡而聖》,江蘇人民,2002
專文報告: 童永昌 胡適,《先秦名學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左圖:漢代畫像石裡的孔子拜謁老子圖
右史: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第十八簡
疑難排解:蘇婉婷

☆導讀

一.春秋時代之貴族學 :童永昌
二.儒墨兩家之興起 :林宛儒
三.學術路向之轉變 :蘇婉婷
四.士氣高張 :吳佳欣
五.貴族養賢      :周孟蓁
六.平民學者間之反動思想:邱柏翔

參加者 查核頁數 報告書籍論文

陳怡婷 93-95 楊寬《戰國史》第十章 請假未到
邱柏翔 96-97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市﹕聯經,2002.9初版七刷)
周孟蓁 98-99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第二編
童永昌 100-102
蘇婉婷 103-106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章~第七章 請假未到
林宛儒 107-109
吳佳欣 110-112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1.討論春秋到戰國時期從王官學到百家學的變化,這一種社會史的分類方法,而不是以思想的內容做區分。以錢穆先生來說,94頁有提到「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禮』,古代學者,只有一個『史』」這句話來看,王官學似乎在早期並沒有所謂的流派。

2.陳來的《古代思想文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中主要受葛兆光思想的啟發。所重不在於上層菁英的思想,而是處理一般大眾或社會普遍的思想。

3.探討貴族與民間學術︰總的來說,貴族才掌有文字,文字一般只流通於貴族與政府之間,因此有文字記載的一定是貴族學。不過,例如六藝中的射禮等雖然也是貴族學,但是因為屬於技能性的禮,所以沒有文字記載,因此貴族學不一定是有文字記錄的。而民間較流行的是屬於方術,目前出土最早的《日書》是出現在秦朝時期。但是可以上推至戰國時期。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前,許多文字是通用的,所以在簡帛上可以看到許多同音異字或寫錯字的現象。

4.葛兆光從器物、墓葬或圖像來重建一般人的思想,他不用文本,因為文本的缺點容易只反映個人或精英的思想。

5.經典並不是未保存而保存,而是因為其有實用性而留存下來。另外,文本一開始可能有許多版本流傳,如先秦的「書」不一定指《尚書》,或者《易》在古代有三種,卦象排列的順序不太一樣,易專指現存的《周易》要一直到戰國以後才被定型。

6.《國史大綱》第九十四頁的「大抵古代學術,只有一個『禮』。古代學者,只有一個『史』」這句話只是大概性的說法,若要再細分,如閻步克在《樂師與史官》中認為,樂師與《詩》、《書》的相關性較強,而史官與《易》較為密切。因此閻步克肯定諸子學出於王官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知道是出自樂師系統還是史官系統。以此來看,儒家可能出於樂師,因為較重視《詩》、《書》而與《易》較遙遠,而道家方面可能源於史官,間接也造成漢代儒生與文吏間的差異。

7.西周有沒有學校的組織?在楊寬的《西周史》有提到周代有「辟雍」,類似漢代的太學,也是稷下學宮的前身。而王官學只是供貴族子弟所學習,一直要到封建崩壞之時,才從中央流傳至地方,從貴族間流通至民間。在孔子、孟子的時代,教育是沒有制度化的,除了稷下學宮,一般是沒有學堂。

8.錢穆先生認為先秦的家派都逃不出孔、墨兩派,使根據兩個條件,一為他們都反對當時的貴族學;二則是他們站在全人類的立場,沒有階級的立場(除了韓非、屈原)。

9.錢穆先生的《先秦諸子繫年》是用編年的角度,探討不同人對彼此之間的影響、以及船程關係。打了過去哲學家以家派、以人物為界線,重視思想的歷史性而不純然只重視個人的思想內容。

10.胡適的《說儒》認為儒者出自殷民族,並且借用傅斯年來證明。儒的右半邊是「需」,代表柔懦、柔弱。而閻步克則認為儒本來就是貴族子弟,他們重視雩祭,這個傳統與樂師有關,因此更加證明了儒家的淵源就是樂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