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第九章會議全紀錄

第九章會議紀錄 游逸飛

時間:10月16日星期二晚上六點半。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專書報告:陳佩歆《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鍾宗憲,知書房,2005
專文報告:周孟蓁 〈關於漢代的宦官〉蕭璠
左圖:射爵射侯圖
右史: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的「立官桂〔樹〕」榜題
參考:邢義田,〈漢代畫象中的「射爵射侯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1分,2000,臺北,頁1-66。


☆導讀以及原典查核

一.東漢諸帝及年曆 陳佩歆
二.東漢之王室 劉芝慶
三.東漢之外戚與宦官 童永昌
四.外戚參加王室之由來 劉育信
五.宦官參加王室之由來 周孟蓁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邱柏翔 譚其驤,〈何以黄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收於《長水粹編》及管東貴先生一些處理漢代羌族問題的文章

周孟蓁

陳佩歆  同專書

劉芝慶 〈師法家法與守學改學-漢代經學史的一個側面考察〉,葉國良,《經學側論》。

劉育信 勞榦,〈漢代尚書的職任及其與內朝的關係〉,
收於《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華,頁113-130。

童永昌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二版

林楓玨(新人)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世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

討論紀要: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部分章節;漢畫與榜題:以射爵射侯圖為例;漢墓畫
像磚石的配置規則及其宇宙觀;東漢外戚與宦官如何掌權;呂后如何掌權;何謂內朝(勞
榦與徐復觀之爭);祝總斌論君權與相權之統一;東漢政府獨立的意義與侷限;中國皇帝
是否為專制;秦漢三公九卿制的發展;東漢的郎官制度;漢代經學的師法與家法。

會後意見:
書面摘要為清楚的口頭報告之基礎。
大家討論已進入狀況。

文章摘要:
葉國良,〈師法家法與守學改學-漢代經學史的一個側面考察〉,收於《經學側論》 劉芝慶

  世論漢代經學者,常就漢人師法家法一面來講,這當然是漢代經學史的重要部分。但除此之外,另有他說,例如皮錫瑞在《經學歷史》裡就提出疑問,他認為諸學既然同學一師,又為何有十四家之分(《毛詩》未立學官)?「施讎、孟喜、梁丘賀同師田王孫,大小夏侯同出張生,張生與歐陽生同師伏生,夏侯勝、夏侯建又同出夏侯始昌,戴德、戴聖同師后倉,嚴彭祖、顏安樂同師眭孟,皆以同師共學而各顓門教授,不知如何分門,是皆分所不必分者」,有所分有所不分,此中分際,大有可論。皮錫瑞又指出,前漢重師法,後漢重家法,師法者,溯其源,這是就縱的一面來談;家法者,衍其流,則是以橫的一面來說,家法從師法出,例如談《易》有施、孟、梁,是「師法」,其後傳授弟子,各有家法,但事實上此三家又從田王孫出,因此又是另種形式的「家法」,但就大方向而言,仍是「師法別出家法,家法又各分顓家」,漢代經學可謂派中有派、枝又分枝。

  葉先生認為此用法與漢人不符。他認為家法與師法是同件事、嘗為互指,今古文皆如是觀。只有在敘述一師分為數家的情況下,兩者才不並用。因此在家法師法之外,觀察漢代經學的另個角度,是「改學」。比較而言,守學,或遵守師說、或無專門著作、或不稱為某氏之學。改學則反之。以此角度來看史記兩漢書的儒林傳,當無大誤,如西漢后倉傳《儀禮》大小戴與慶普,皆立為學官(慶氏之學後罷),照皮錫瑞的講法,皆以同師共學而各專門教授,是不必分,但實情又非如此,三家傳授本子篇第不同,大戴本「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鄉射」,小戴本次序則是冠、昏、相見、鄉射、祭、喪、朝聘,至於慶普講法與二人又有不同,本子的不同,事實上也代表了三人對《儀禮》的看法不同。
  
  這就是改學,改學是在家法師法之外,或添己意或融合他家或另有刪改,又例如談《詩》四家,《魯詩》說:「窈窕淑女,君子好仇」,怨耦曰仇;《齊詩》「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仇,匹也;《韓詩》「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毛詩》「君子好逑」,逑,匹也,魯、齊、韓雖不同師,但詩分四家,各有不同,此又為改學之例。

  那麼,對於守學改學,漢人又持何種立場?站在國家的角度,不願看到學術分歧,於是舉凡國家考試、官員選拔,皆以師法家法為主,除此之外,就博士立場來看,也不願見學術分化而影響本身職位,這方面的說法,可參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另方面,社會上尊師的立場,也讓某些學者不願稱己違背師說,但在此同時,某些學者或堅持學術良心、或是刻意標新立意,以干名利,往往也會改學,而後漢太學學制,學生兼習數經,持甲說論乙說,互相批駁,也是造成不守師法的原因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