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十一月一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萬古江河第一章〈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報告成員:賴國峰
 專題報告:
 ☆史料查核.版本對照.參考材料導讀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方輝、[美]文德安(Anne.P.Underhill)、加里.費曼(G.Feinman)、
     琳達.尼古拉斯(L.Nicholas)、欒豐實、于海廣著,〈魯東南沿海地區聚落
    形態變遷與社會複雜化進程研究〉,收於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東方
    考古第四集》,北京:科學,2008,頁253-287。
 李冠廷
 陳弘音 
 李沐恩
 劉牧菁
 陳漢璋
 袁偉杰
 黃育翎
 賴國峰
討論內容:
何謂間接打擊石器法?
先秦時期的南方是指淮河還是長江流域?
許倬雲誤解了蘇秉琦的區系類型說。
許倬雲對文化與文明的定義。
萬古江河與國史大綱如何書寫中國史的起源?
錢穆根據文獻,從虞夏時期寫起,有何優劣?
許倬雲根據考古資料,一路描繪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明、乃至早期國家的出現,
又要如何與文獻資料接軌?接得好嗎?為何輕描淡寫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不是夏?
世界史上的民族起源神話有幾種類型?最原始的華夏神話為何?
萬古江河第一章: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討論
 時間:十一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臺大總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萬古江河第一章〈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報告成員:賴國峰
 專題報告:〈從「區域系統調查法」初探中國早期「複雜社會」的形成〉
 報告內容: 方輝,〈對區域系統調查法的幾點認識與思考〉,收於楊楠編,《考古學讀
            本》,北京:北京大學,2005,頁458-471。原載《考古》2002年第5期。
            方輝、[美]文德安(Anne.P.Underhill)、加里.費曼(G.Feinman)
            、琳達.尼古拉斯(L.Nicholas)、欒豐實、于海廣著,〈魯東南沿海地區
            聚落形態變遷與社會複雜化進程研究〉,收於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
            ,《東方考古第四集》,北京:科學,2008,頁253-287。
            陳星燦、劉莉、李潤權、華翰維(Henry.T.Wright)、艾琳(Arlene.
            Miller.Rosen),〈中國文明腹地的社會複雜化進程--伊洛河地區的聚落
            形態研究〉,《考古學報》2003年第2期,北京,頁161-217。
 ☆史料查核.版本對照.參考材料導讀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李冠廷
 陳弘音 
 李沐恩
 陳漢璋
 袁偉杰
 許滸
 黃育翎
 賴國峰 (如專題報告)
吳亭萱
 汪潯
討論內容:
何謂考古學上的「區域系統調查法」?與傳統的考古發掘有何不同?
魯東南沿海地區聚落,自新石器到秦漢時期的分布狀況。
伊洛河流域聚落,自新石器到戰國時期的分布情況。
影響聚落分布的可能原因:
交通路線、自然資源、水源、政治支配、軍事占領、社會分化等等。
皇權、游俠與基層社會的關係。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第四屆萬古江河第一章會議紀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