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第二十四章會議紀錄

時間:10月2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
專論報告:邱柏翔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 後漢-隋.唐》臺北:稻鄉,民87
史傳報告:傅 揚 〈〉
圖象帶讀者:方令光
左圖:褚遂良書法
史料帶讀者:游逸飛
右史:〈唐天寶十載(七五一年)前後沙州燉煌縣戶別退田畝簿〉
   (又名:敦煌縣壽昌鄉農民田簿)
參考資料:
丘古耶夫斯基著,王克孝譯,《敦煌漢文文書》,上海:上海古籍,2000。
唐耕耦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三冊:敦煌法制文書,北京:科學,1994。
池田溫著,龔澤銑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北京中華,2007。

疑難排解:

☆導讀
一.唐代之貢舉制(兼查核) 陳佩歆
二.唐代之租庸調制 童永昌
三.唐代之府兵制(兼查核) 林楓玨


童永昌406-407
傅 揚408-409
謝仁晏410-411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陳佩歆  新唐書‧選舉志

童永昌 ?

余玉琦 ?

施昱丞 ?

方令光

邱柏翔 谷川道雄《世界帝國的形成: 後漢-隋.唐》臺北:稻鄉,民87

謝仁晏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 〈論唐代蕃將與府兵〉 (出處待補我影印的忘記放在哪本XD)
***************************************
請大家於這禮拜之前,貼上準備閱讀的書籍或文章名稱。
討論看板http://ctld.ntu.edu.tw/ls/studygroup/forums.htm

會議紀要:

1.報告《新唐書.選舉志》並討論關於唐代的入仕制度,唐代是否有裁員機制?還是其重要性在於政權向民間開放?討論結果傾向後者;唐代官員考試的內容與升遷;另外是唐代已有初步官、吏的分別;唐代的官員的品級,有身分上的意義,並且帶有貴族性;官員在離職後的待遇︰在漢代變成為平民,不過在唐代仍保有官銜。

2.科舉制度與社會流動性的關係,正反面都有證據可以解釋。然而是要限定其範圍做比較,才會有較具體的答案;在第一節結束前,錢先生說到︰「故隋唐之中央集權,可以謂政府地位之提高,而非王室地位之加隆。」可以與之前反覆重申中國的皇帝制度與官僚制度有一合理性的關係相配合,即中國的皇帝制度並不能用專制一詞概括。

3.唐代的租庸調制度與兩稅法的比較,尤其是徵收方式到底是以田還是以丁做判準;錢穆先生對於政商關係的時代差異比較,他認為宋代之後民間的財富不集中於少數商人,與早期富可敵國的大商賈有很大的不同。錢穆先生是採取政治、經濟、社會等綜合角度得出的觀察,與經濟史家對於宋代經濟的論述有不同的意見。

4.讀史料〈唐天寶十載(七五一年)前後沙州燉煌縣戶別退田畝簿〉,此篇是由俄國收藏;說明敦煌學的由來以及發展經過;各國收藏敦煌文書的情形;關於此退田文書內容的討論︰土地一定靠近渠道;是否有土地零碎化的情形;關於「自田」、「岸」、「舍」、「塚」、「荒」等名詞解釋;可以見到唐代不論授田、退田有一定細密的規劃。

時間:10月9日星期四晚上七點。

討論內容:

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幾個偏見:
一、一夫百畝為歷朝歷代小農經濟的理想型態。
二、中國政府忽視商業發展。
三、宋代以來的人口爆炸拖垮中國經濟。
四、均田制底下的受田不足,是政府控制力減弱或剝削人民。

均田制的理想層面是「為民制產」,實際層面是「為官收租」。
受田不足也許不是政府無力受田,而是百姓不要田地、政府不須受田。

西魏北周府兵的特點,與隋唐府兵的根本差異。
軍人貴族化是府兵制維持的重要條件。

褚遂良書風特色,及其他生前死後書壇地位之變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