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第一章會議全記錄

國史大綱讀書會第一章會議紀錄 蘇婉婷

時間:3月2日星期五晚上七點半。
地點:圖書館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一章 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專書報告:游逸飛 《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嚴文明、李零
專文報告:游逸飛 〈研究考古學文化需要探索的幾個問題〉 張忠培
左圖:(待補)
右史:北京大學考古系,〈鄭州市岔河遺址1988年試掘簡報〉,《考古》2005年第6期,頁17-31。

參加者 查核頁數 報告書籍論文
邱柏翔 1-3《人類大遷徙 : 我們來自於非洲嗎? 》Luca Cavalli-Sforza
Francesco Cavalli-Sforza 麥田文化 2000〈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張光直

游逸飛 4-8《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嚴文明、李零 北京大學 2006〈研究考古學文化需要探索的幾個問題〉 張忠培收於《考古學讀本》,頁383-395。

蘇婉婷 11-12 童恩正〈中國北方與南方古代文明發展軌跡之異同〉《考古學讀本》(北京大學,2006)

林宛儒 13-14 陳星燦、劉莉,〈夏商周斷代工程引起的網上討論紀實〉 《古代文明研究通訊》,頁16-37。沈長云,〈夏代是杜撰的嗎?-與陳淳先生商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5.05),頁89-96。陳淳、龔辛,〈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復旦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4, N0.4),頁82-91。(備參)Lothar Von Falkenhausen, "On the historiographicalorienta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y," Atiquity(1993), Vol.67,No.257, pp.839-849

吳佳欣 15-16 《人類基因的歷史地圖》 史帝夫.奧森(Steve Olson)著 聯經 2004

周孟蓁 19-20《人類傳奇》 理查.李基Richard Leakey 天下文化 專文不詳

童永昌 張國碩,《文明起源與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高蕾,〈遠古磐與夏代磬研究〉,《文物》,2003:5,45-52


*討論內容:第一編第一章

一、引言

1.何謂「無人可說」?
大家都不知道、沒有記錄留下來、或說沒有史家等專業工作者
還有一種說法,是指人類。如果歷史是人類的歷史的話,這種看法是怎樣的史觀? 一般都說錢穆是傳統史家的代表,傳統史學沒有考古學,認為歷史最早是從有文字紀錄開始。錢穆這樣的想法,代表錢穆受到民初考古學的影響,已不完全是傳統史學了。

2.何謂「近理之測想」?
這邊特別強調的是歷史研究一定有想像的成分,但上古史更為明顯,因為材料太少,所以很多事情都要以自己的想像去填補,你想的能不能被考古發現所驗證,能不能用有限的材料去推知不能充分證實的事實並進一步做歷史解釋,這就是你能不能成為大家的關鍵。

二、第一節

1.為什麼沒有河姆渡文化?如果那時的考古發現如此少,為什麼我們還要讀國史大綱的這一節?那時很多文化都還沒有發現,國史大綱在抗戰時寫成,河姆渡在七零年代才發現。河姆渡之前的文化,良渚、紅山以及其他的一些考古文化都沒有。所以在這裡就是史學史的價值,了解民國初年對古史的看法,有什麼材料去建構對古史的想像。

2.第二頁說中華民族是北京人的直屬後裔,但現在的說法不是。
現在最新的說法是我們的DNA裡面沒有北京人的DNA。北京人在分類上是直立人,可是現代人是智人,是不一樣的人種,所以可能因為演化的關係智人取代了直立人。有人提出以語言學、遺傳學、考古學三者配合可以看出人類的起源,但其實語言很容易被外來因素影響,因此有無這樣的綜合體還是有問題的。
中華文明史批評並沒有直接證據指出中華民族不是北京人的後裔(因為沒有北京人的頭骨,只是以一萬個人互相比較),以及非洲智人遷徙到全世界並取代各地人種的說法也是假說(只有歐洲有明顯的證據指出尼安德塔人被取代,不能以個案來談),無法證實,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想要相信的事實。中華文明史指出晚期智人就有蒙古人種的特徵,進一步指出我們無法證實居住在中國的直立人與中國的晚期智人沒有關係。


3.錢穆在這邊著重人種的部份,可是如果談遺址的意義,應該要看其考古環境。

4.舊石器分部以點為主,新石器可以化成一個區域,比較能區別之間的部特色與不同。

5.著重在黃河中下游與長江中下游,傳統認為與中國文化比較有關的區域。但其實這時間應該已經是多元文化。

6.中國文化的早期發源是以一個單元為中心而向四方發展,造成這種想法的理由何在?(第4頁倒數兩行)錢穆認為一開始發源於山西的黃土高原,而後再擴展到其他區域。張光直支持多元起源說,因為各個文化都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這是本於考古文化的大量發現。錢穆當時除了材料不足夠外,可能還也沒有結合民族學的想法。在第12頁講到當時尚未有國家組織的部份,類比了草原民族早期推舉君主的方式,他應該已經具備了人類學研究的某些想法。他是在神話傳說方面用,但是沒有將考古學結合起來。此外,錢穆中原中心說的目的應是為了反駁安特生的西來說。中華文明史第一章第三節進一步討論各區域文明發展的不同歷程,而不只是討論特色,單一區域都有相當豐富的材料,這並不是錢穆或張光直的時代可以做出來的,即使有些想法他們已經具備。

7.現在的學者如何去談殷商文化的起源?
談山東的海岱文化。錢穆在這裡指出龍山文化,現在的學者雖然是同樣的材料,但是已經將龍山文化細分成好幾個區域。因此錢穆的想法是中原起源說,現代的學者完全是以多元起源論來談,夏商周各是不同的起源。

8.第8頁「近人極端之懷疑論」
指顧詰剛的《古史辯》,時代越後古史的時間就會越推前,因為人類對歷史的追溯會不斷去充實它。

9.錢穆說如何使用傳說與神話?
與考古文化做比對(二重證據法),要有深厚的基礎才能加以結合。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先各做各的,研究文獻與研究考古材料齊頭並進,團隊研究也是一可行的方法。

文章摘要
嚴文明、李零編《中華文明史》第一卷摘要 游逸飛

〈緒論〉。第一節強調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往後對區域文化的討論乃從此引出。第二節指出「非洲起源論」並不能證明非洲以外的直立人全部絕種,只是假說;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居住於中國地區的種族便以蒙古人種為主,其頭骨特徵甚至可追溯至直立人。第三節論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龍山時代)。第四節論三代。

第一章〈中華文明的曙光〉。
第一節討論經濟的發展。農業萌芽時並非主要生產方式,並用刺激-反應論解釋農業起源;而黃河、長江一為粟、黍,一為稻米,為兩大農業起源區。畜牧業方面:豬是最重要的家畜。手工業方面:新石器晚期技術進步,專業化生產出現,石器、陶器、漆器、紡織、玉器均十分重要。私有經濟蓬勃發展,貴族壟斷了高級手工業。大房子、城牆大型夯土建築亦盛行。
第二節縱論社會的複雜化。此複雜化相對於先前的氏族社會(如姜寨)而言,可從以下現象看出: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口暴增;族葬制度的範圍逐漸縮小(從氏族到家族?);大型聚落出現,聚落群裡頭可能出現不平等的關係;兩三個家庭組成的小家族的經濟逐漸獨立;聚落的房屋分布散漫,向心式格局不再;祭祀活動似乎僅由少數家族主持。到了西元前三千年,中等墓葬仍為多數,但隨葬品質量差距增大,反映貧富差異;隨葬品的種類、規格甚至開始有一定的制度,身分區別一目了然,是為禮制濫觴。大型聚落的規劃以功能為考量:宮殿、住宅、手工作坊、宗教場所劃分清楚,對外亦有城垣、壕溝保護。良渚文化的中心更可能利用分配玉器(禮器)的方式,維持對地方聚落的控制。西元前兩千年的龍山時期,出現了更為豪華的大墓,但一貧如洗的小墓成為墓葬主流;反映統治階層的地位更加提升,對下層大眾的剝削更烈。統治階層能夠如此,顯然與暴力行為有關。人牲、人殉、亂葬坑、武器、城牆等出土比例明顯提高。
第三節討論不同區域文明的發展歷程。西元前四千年紅山文化出現,東北當地社會大幅躍進,遺跡以女神廟、積石冢、祭壇為代表,遺物以玉器為代表。但紅山文化又於西元前三千年突然中斷。其發展、消亡何以均如狂風驟雨一般?其複雜社會以宗教為紐帶,經濟基礎薄弱,或為關鍵原因。良渚的玉器文化堪稱一絕,玉琮、玉鉞見於同一墓葬,象徵統治階層的軍權、神權合一,但其文明發展歷程與紅山文化相似。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發展以大溪文化為基礎,十分紮實,其城牆之宏偉令人咋舌,文化影響力更及於中原。但石家河中期後,北方文化倒過來影響長江中游,之後甚至人跡杳然。這一戲劇性的轉折,當與南北軍事力爭衡有關,或許可與堯舜禹征三苗聯繫。海岱文化區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十分特別,其陶器型制複雜、多變,技術最為發達,三足器(鼎)即發源於此。拔牙風俗亦與環太平洋文化圈有關。從其城址均長期居住、擴建可知,其文明長期穩定發展,內蘊非常深厚。黃河中游地區,古稱華夏。西元前三千五百年,仰韶文化進入重整期,統一性不再、地方文化興起,小國林立、衝突激烈,社會發展緩慢,原因或與氣候趨於乾冷有關。重整後豫西晉南地區的廟底溝類型一枝獨秀,最終形成中原龍山文化,為二里頭文化的出現奠定基礎,並創造了夏、商、周三代。中原文化能夠如此,或與其務實、社會分化較慢,地處輻湊、便於交流有關。
第四節討論中華文明的特質。中國地理對外封閉,但內部卻十分開放。文明相互作用圈自新石器時期便已有之,西元前三千年後更以中原為核心,交流層面更及於制度、思想(良渚禮器為中原借用)。家族、禮制、漆器、絲綢、玉器、骨卜更及於後世。

第二章〈中華文明的肇始──夏〉。
第一節討論夏朝的文獻、出土文獻史料。從周代青銅器銘文可知周人普遍瞭解夏的存在,禹則是周人最重視的古聖王。《史記.夏本紀》是最重要的文獻史料。從文獻入手,可討論夏朝的世系、年代、疆域,疆域、地名尤為考古發掘之重要參考。
第二節討論夏朝的考古學研究。「發現夏代」是中國歷史、考古學者一致的夢想,隨著遺址不斷出土,各種推論、假說也不斷推陳出新,如:早期的洛達廟、二里頭文化是商是夏;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是商是夏;偃師商城與夏、商的關係等等。二里頭文化西起陜西東部,東至河南商丘,北達山西霍山,南扺湖北北部,為同時期最大的文化。二里頭文化以前所未見的大型宮殿遺址、幾乎涵蓋所有種類的繁多青銅器為人注目;但二里頭至今未發掘大墓,墓葬等級遠遜於龍山時期,此亦影響學者評價二里頭文化的地位。
第三節從文獻與考古材料討論夏朝的社會與文化。二里頭文化除了宮室、青銅器外,考古已出土「輪痕」,可能已有車輛。酒器大量出土,亦證明農業生產十分發達;這點或許可與最便於農事的曆法〈夏小正〉聯繫。
第四節討論二里頭周邊的文化。山東有岳石文化,勢力擴及河南,或許反映夏代東夷力量的強大。河北中、南部的漳河型文化,與二里頭、岳石文化三足鼎立,更可能是二里岡早商文化的源頭,商文化的淵源令人深思。東北的夏家店文化勢力深入河北北部、內蒙古,為北方最重要的文化。其青銅器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但也有大量與二里頭相似的禮器,可見其處於文化接觸帶。甘肅東部的齊家文化、西部的四垻文化十分特殊,前者流行男女合葬墓,後者流行亂骨葬。雖然兩者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早於中原,但青銅器經西方傳入的假設仍乏確證。第一,齊家文化早於四垻文化;第二,甘肅以西的青銅器傳播路線仍有極大空白;第三,龍山時期墓葬發現少。長江地區要到二里頭晚期才有上游三星堆、中游荊南寺、下游馬橋文化出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