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月7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4章 -狹義政權下的士氣-清代乾嘉以前的學術
主題閱讀:謝仁晏
專題報告: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面面觀》
圖象帶讀者:李欣葦
左圖:上海圖書館藏《慈容五十三現》中的外國人觀音
特約文獻帶讀者:涂豐恩
右史:明代醫案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第四十三章會議紀錄
時間:11月23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3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專題報告者:游逸飛
專題報告:顧炎武《日知錄》〈武王伐紂〉
《天仙金丹心法》〈化有為無〉
圖象帶讀者:余玉琦
左圖:康雍乾帝王朝服像
特約文獻帶讀者:黃麗君
右史:滿文與清史研究
☆導讀
一.謝仁晏
二.(同上)
三.陳佩歆
四.林宛儒
★原典查核
828-833(第二節結束) 謝仁晏
833-840 陳佩歆
841-847 林宛儒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美]D.布迪(Derk.Bodde)、[美]C.莫里斯(Clarence.Morris)著,
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1998。
陳佩歆
余玉琦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
《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2。
李丞家 茅海建,《苦命天子》,台北:聯經,2008。
陳雅琳 劉翠溶,〈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經濟派動》(北京:大百科全
書出版社,2005)
謝仁晏 黃進興〈清初政權意識型態之探究〉,收於《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
(台北:允晨文化,1994)。頁88-124。
李欣葦
潘志群
邱柏翔 王世慶〈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收於《清代臺灣社會經
濟》台北:聯經,1994。
討論內容(游逸飛):
「容臺」指何?禮部。
清朝旗人、官吏自稱「奴才」、「臣」的意涵。
乾隆時期漢人反動心理是否消失殆盡?清廷高壓是否與此有關?
清廷治臺政策是否與高壓政策有關?
歷朝遺民之比較。
顧炎武論武王伐紂,是否與滿清入關有關?
康熙的道治合一形象:從漢人(李光地、黃宗羲)、傳教士(白晉)、中亞人談起。
康熙的典範:雍乾嘉道咸模仿的對象。
從琺瑯瓷看中西交流。
《天仙金丹心法》的解碼系統。
時間:11月30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3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圖象帶讀者:余玉琦
左圖:康雍乾帝王朝服像
特約文獻帶讀者:黃麗君
右史:滿文與清史研究
☆導讀
一.謝仁晏
二.(同上)
三.陳佩歆
四.林宛儒
★原典查核
828-833(第二節結束) 謝仁晏
833-840 陳佩歆
841-847 林宛儒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美]D.布迪(Derk.Bodde)、[美]C.莫里斯(Clarence.Morris)著,
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1998。
余玉琦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
《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2。
陳雅琳 劉翠溶,〈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經濟派動》(北京:大百科全
書出版社,2005)
潘志群
討論內容(游逸飛):
滿文的創造與讀法;滿文檔案的出版狀況;滿文教學的前景;滿文翻譯的挑戰。
滿文史料的類型:檔案、奏摺、醫書。
滿人的族群意識。
美國新清史的侷限與前瞻。
第四十二章會議紀錄
時間:12月21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2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特別來賓:周婉窈
圖象帶讀者:林容伊
左圖:16到19世紀東亞與歐洲貿易織品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明‧佚名〈皇都積勝圖〉局部
☆導讀
一.李丞家
二.陳雅琳
三.(同上)
★原典查核
813-818 余玉琦
821-827 李丞家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陳佩歆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
北京社科,2009。
游逸飛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臺北,頁93-146。
余玉琦
李丞家 周婉窈,〈綃山傳奇──賀雙卿研究之檢討與展望〉,
《新史學》,7卷4期,1996,頁159-197。
陳雅琳 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於《台灣史論
文精選》,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6
謝仁晏 黃一農〈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砲的引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臺北。頁377-415。
李欣葦
潘志群
邱柏翔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台北︰聯經,2005
討論內容(游逸飛整理,周婉窈審定):
明代日本已企圖侵臺。
明人對臺灣並無清楚認識,往往視臺灣為兩至三座島嶼。
明人看待臺灣與清人看待「後山」,是否有可比較之處?背後是否反映天下的邊界觀?
西漢〈秩律〉所記載的郡縣,是否反映當時天下的範圍?若然,當時天下只是半個中國。
臺灣史研究不等於海洋史研究。
原住民、清政府統治時期、日本帝國統治下都難以只用納入海洋史的觀點來研究。
山、海、平原三個意象,是臺灣史學者心中須常蓄於心的。
臺灣人應多注意歷史過程中山與海的因素,不要只擁有內向的大陸視野性格。
從帝國邊疆的角度研究清代臺灣史,仍有可為。
歷史研究的意義無分研究對象的地域大小和時間短長。小地區可以有大意義,長時段也可平淡無奇。
東亞史研究若不能真正了解臺、中、日、韓各自的歷史脈絡,便難以深入理解這個地域的
整體歷史。
但若流於國別史研究,所謂東亞史研究本身又將失去意義。
周婉窈治史深受陳寅恪影響,最欣賞《論再生緣》與《柳如是別傳》。
嚮往陳寅恪突破文化限制的思考力,並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人生目標。
周治史若未選擇臺灣,很可能選擇研究南明。
因為活在南明的人,既面對時代變局,又須有所抉擇,最能處理特殊歷史時空下「人」所
面對的多重問題。
明清婦女須纏足,周並不想活在那個時代。
周高中曾讀厚黑學:不願成為那樣的人,但讀歷史不可不知那樣的人及其運作方式。
周認為研究歷史者不可太天真,亦不可太世故。
人世間既有權謀面,也有理念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流於褊狹。
時間:12月28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2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特別來賓:周婉窈
圖象帶讀者:林容伊
左圖: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明‧佚名〈皇都積勝圖〉局部
☆導讀
一.李丞家
二.陳雅琳
三.(同上)
★原典查核
813-818 余玉琦
821-827 李丞家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陳佩歆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
北京社科,2009。
游逸飛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臺北,頁93-146。
林宛儒
余玉琦
李丞家 周婉窈,〈綃山傳奇──賀雙卿研究之檢討與展望〉,
《新史學》,7卷4期,1996,頁159-197。
陳雅琳 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於《台灣史論
文精選》,台北市:玉山社出版,1996
謝仁晏 黃一農〈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砲的引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本3分,2008,臺北。頁377-415。
李欣葦
討論內容:
明清中國傳至日本、伊斯蘭、歐洲的絲織品。
從地理看明末對滿清的戰爭。
南宋與南明的比較。
中國地方行政區的設置原則:山川形勝與犬牙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