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月2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1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特別來賓:閻鴻中老師
主題閱讀:
專題報告人:余玉琦
專題報告:萬木春《味水軒裡的閑居者: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
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孫隆《寫生冊》(台北故宮)
文獻帶讀者:游逸飛
右史:宋儒學案
參考資料:
張藝曦,〈史語所藏《宋儒學案》在清中葉的編纂與流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分,2009,臺北,頁451-504。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第四十章會議紀錄
時間:10月19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0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專題報告人:李丞家
專題報告: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
圖象帶讀者:李欣葦
左圖:呂文英〈貨郎圖〉(臺北故宮)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簡介清代民間婚書,可參考郭松義、定宜庄《清代民間婚書研究》,
北京:人民,2005。
疑難排解:
☆導讀
三.陳雅琳
★原典查核
770-775游逸飛
776-780林宛儒
781-785陳雅琳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林宛儒
余玉琦
陳雅琳
李欣葦
潘志群
童永昌
討論內容:
《國史大綱》裡的數字錯誤。
中國基本古籍庫的優點與缺失。
顧炎武對錢穆的影響。
至和塘堤的製作方式。
「人戶請射下腳而廢其隄」釋義及其現代例證。
郟亶水利計畫的實踐。
錢穆的經濟史觀的價值與缺失。
占城稻與明清江南的肥料革命。
明清地方政府與士紳的角力:以戶口、賦稅為例。
中日社會組織比較:從明清社會的動員能力談起。
明清經濟繁榮與賦稅繁重之間的關係。
明清社會的複雜性:文人、奴僕、城鄉差異。
明清二元貨幣體系的功能。
時間:10月26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40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專題報告人:李丞家
專題報告: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
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7。
圖象帶讀者:李欣葦
左圖:呂文英〈貨郎圖〉(臺北故宮)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簡介清代民間婚書,可參考郭松義、定宜庄《清代民間婚書研究》,
北京:人民,2005。
疑難排解:
☆導讀
三.陳雅琳
★原典查核
770-775游逸飛
776-780林宛儒
781-785陳雅琳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北京中華,2001。
林宛儒 石守謙,黃立芸譯,〈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の応酬画とその鑑賞者た\
ち〉,《美
術史論叢》第23期(2007),頁33-58。
余玉琦
李丞家 童上
陳雅琳 劉翠溶〈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都市化之發展與人口特徵〉,《城市與
鄉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謝仁晏 梁庚堯,〈北宋的圩田政策〉〈宋元時代的蘇州〉皆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
論集上》,台北:允晨,1996。
李欣葦
潘志群
討論內容:
歷史普及讀物的形式。
北宋的圩田政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錢穆忽視南方水利的環境破壞。
明清長江下游都市化的人口特徵;明清人避孕與墮胎的方式;
馬爾薩斯人口論的西方偏見。
明清的消費社會:轎子、服妖、崇奢、品味。
如何從世界史的角度觀察消費社會?
秦漢墓葬同樣反映奢侈誇富、身分界限被打破;
秦漢貨幣普遍流行於民間社會;
秦代戍卒懂得比較各地物價差異,並從中取利。
秦漢是否為消費社會?是否有資本主義萌芽?
清代婚書及婚姻的特殊狀況:招贅、休妻、賣妻。
宋明貨郎圖的研究。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第三十九章會議紀錄
時間:10月5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39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主題閱讀:陳雅琳
專題報告: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圖象帶讀者:余玉琦
左圖:傳夏珪《長江萬里圖》(台北故宮)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
[明]江湖散人輯,《士商必要》〈序〉。收於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
子部‧叢書類‧82。北京:書目文獻,1988。
《便蒙習論》,轉引於王振忠《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新發現的16-20世紀民間
檔案文書研究》,上海:上海社科,2002。
[明]張瀚,《松窗夢語》,卷四〈商賈紀〉。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
疑難排解:
☆導讀
一.余玉琦
二.陳佩歆
★原典查核
744-750 余玉琦
751-759 陳佩歆
760-769 李欣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林宛儒
陳佩歆
余玉琦 單國霖〈明代文人書畫交易方式初探〉,收於《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一刷
李丞家
陳雅琳 同專題報告
謝仁晏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科,1984)
李欣葦
潘志群
討論內容:
從原文比對中找出錢穆所參考的著作。
環境與文明發展的關係:樓蘭與中國的差異。
重建環境史:災異紀錄、雨量統計、考古學。
大運河的剖面圖:中央高兩邊低,不易行船。
明代不行海運的理由:
北方無軍事需求、漕運制度的慣性、漕運官員與運河沿岸社會的反彈、缺乏必須性。
北魏均田制與金代猛安謀克屯田制的比較。
為何金朝君主要下層女真人務農,推行兵農合一?
時間:10月12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39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主題閱讀:陳雅琳
專題報告: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圖象帶讀者:余玉琦
左圖:傳夏珪《長江萬里圖》(台北故宮)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
疑難排解:
☆導讀
一.余玉琦
二.陳佩歆
★原典查核
744-750 余玉琦
751-759 陳佩歆
760-769 李欣葦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林宛儒
陳佩歆
余玉琦 單國霖〈明代文人書畫交易方式初探〉,收於《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一刷
陳雅琳 同專題報告
謝仁晏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科,1984)
李欣葦
討論內容:
錢穆對氣候史的關注是受誰影響?竺可楨?梁啟超?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
該書企圖指出明清政府並未拖累經濟發展。
相較於前朝,明清政府更懂得控制商業活動、建立更好的投資環境。
但本書似乎沒能解決「近代中國經濟為何不能抗衡西方」這一課題。
回到《國史大綱》,我們也許能找出不同的答案。
明清功過格的流通。
清政府對市場的「剛性」管制或許減少,卻有更多的「柔性」手段馴服市場。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仍有思考空間。
幕友不僅因法律知識專業化而興,更因其自成一利益集團而地位穩固。
歷史知識如何有意義?如何普及?當代歷史學可以怎麼走?
明清商人常用的幾種手邊冊。
長江萬里圖中的人物。
第三十八章會議紀錄
時間:9月21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38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
主題閱讀:邱柏翔
專題報告: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北京:北京商務,200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林良,〈灌木集禽〉。
特約文獻帶讀者:劉育信
右史:《嶺外代答》,〈航海外夷〉、〈木蘭舟〉兩條。
疑難排解:
☆導讀
一.陳雅琳
二.邱柏翔
三.謝仁晏
★原典查核
705-712 陳雅琳
712(二)-720 李丞家
721-730 邱柏翔
731-743 謝仁晏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林宛儒
陳佩歆
余玉琦
陳雅琳
邱柏翔 同專題報告
謝仁晏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收於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香。
宋彥陞
李欣葦
林容伊
討論內容:
繳納布帛是否因地制宜?蠶絲是否為最主要者?折納錢的比例?
宋代以前陶瓷是否獨盛於北?何謂官窯?陶瓷的本地市場、全國市場、海外市場狀況?
時間:9月28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38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
主題閱讀:邱柏翔
專題報告: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北京:北京商務,2003
圖象帶讀者:林宛儒
左圖:林良,〈灌木集禽〉。
特約文獻帶讀者:劉育信
右史:《嶺外代答》,〈航海外夷〉、〈木蘭舟〉兩條。
特別報告:游逸飛
〈《國史大綱》中的女真海盜--民族主義與歷史學〉
疑難排解:
☆導讀
一.陳雅琳
二.邱柏翔
三.謝仁晏
★原典查核
705-712 陳雅琳
712(二)-720 李丞家
721-730 邱柏翔
731-743 謝仁晏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林宛儒 傅衣凌,〈明代江蘇洞庭商人〉,氏著《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
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89-102。(原出版於1955年)
陳佩歆 樊鏵,政治決策與明代海運,北京社科,2009。
余玉琦
陳雅琳 趙雅書〈宋代以絲織品作為賦稅的收入與支出情形〉,《經濟脈動》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邱柏翔 同專題報告
謝仁晏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收於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香。
李欣葦 施靜菲,〈象牙球所見之工藝技術交流:廣東、清宮與神聖羅馬帝國〉,
《故宮學術季刊》
討論內容:
宋代絲織品上繳政府後的使用情形。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的學術意義與今後展望。
海洋史漫談。
《國史大綱》中的女真海盜。
從林良〈灌木集禽〉看明代宮廷繪畫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