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第三十七章會議紀錄

時間:5月20日星期三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

特別來賓:邱澎生老師

主題閱讀:歷史中的經濟
專題報告:余玉琦《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史景遷(Jonathan.D.Spence)著,溫洽溢譯,臺北:時報文化,2009。

文獻帶讀者:陳佩歆
右史:明成化徽州府祁門縣十西都謝玉澄、謝道忠等互爭山林事文卷抄白
   及其他訴訟相關文書。
   《絲絹全書》簡介。

☆導讀

一.明初的幾項好制度(+681-686) 李德豪
二.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693-696) 李丞家
★原典查核

687-692 陳雅琳
693-696 施昱丞
697-700 邱柏翔
701-703 謝仁晏


參加者  報告書籍論文

游逸飛  邱澎生,《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2008。

陳佩歆

張育齊

余玉琦

李丞家  岸本美緒,〈明代的應考資格和身分感覺〉,收入《基調與變奏》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等,2008。

陳雅琳  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明清農村社會經濟‧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
     ,北京:中華書局,2007。

施昱丞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
收入《社會變遷》,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4。


邱柏翔 彭慕蘭(Kenneth.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
    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2004。

謝仁晏 梁方仲 《明代糧長制度》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李德豪

會議記錄(謝仁晏):

分享讀國史大綱的心得,比較其與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乃至於余英時先生著作的延伸。
國史大綱的體例再考詳

史料的疑問:不引明夷待訪錄?
錢穆先生與浙東學派的關係,看重制度面事務
但不論怎麼說,老師認為在錢穆當時代的狀況下,能寫出一部有洞見性的作品是不可抹滅的成就,就算當時有一些研究課題還沒開展。

談談三十七章當中的特別洞見

科參、魚鱗圖冊、黃冊、八股文的討論,老師的延伸是,八股文的討論或許有正面有負面,但可是試著與小說寫作做連結,或許可以發現它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也討論了明代社會的活潑性,為何這樣的活潑性錢穆先生沒有提及?值得我們再省思

綜而言之一些課題在當時代並未有研究成果,但錢穆先生注意到了,或許理解的方式與中西的發展有關係上的比較,所以忽略了一些事情,但是就如同前面所言,不能因此抹煞。

邱澎生老師到訪雜記(謝仁晏):

大一上林瑞翰的中國通史,高中時候沒聽過余英時先生等人,老師覺得林老師的中國通史有點無聊,但是很仔細。大一的時候國史大綱看不下去是因為準備不足,所以到大四的時候再讀一遍(乖乖的人真少,像王世宗,我跟甘懷真都是三四十名,本來想要再去念農經系),後來讀出了興趣,確定要考研究所,時間不多,先考史研再說,好好的念一本中通、西通。在讀經濟轉移的時候有很多的啟發,具有選擇性親合,與選題有關。

通貫的眼光,鳥瞰式的評價,史料的有趣度。

邱老師又提到當時他在讀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剛好讀到了中國停滯論,停滯的分別,後來聯想到了國史大綱,回歸尋找幫國史大綱辯論的材料,是一種問題意識的影響,一般之書不可。

特別再翻回第三十七章,批判的嚴厲度。引論的主張與此際的差別,問題出在哪。《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國史大綱體例考慮的方向:
清末以來的討論,日本開始寫後來再轉入中國人本身的寫作,自夏曾佑以來的嘗試。國史新論的架構是記事本末體的,分成的主題方式與國史大綱是相互對照脈絡。

三十七章的脈絡如科舉翰林人才養成制度等等,乃至於考試制度,考試制度猶如一種國會人才選拔的方式。特別在這兩本書與國史大綱的比照之中可以看出一些新鮮的東西。

中國知識分子的演變,各時期的士有何變化?在國史新論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東西。很多東西適恰有關了比較史。余英時的在闡釋再發揮。(中國文化新論的整合性,歷史系給人家看的東西),《立國的宏規》

原典查核
分兩大節,第一節的結論當中,整理相關的地方往後看與清代敘述的差別。用心不當的歸咎者─異族統治。何以有這種傾向,可能非民族主義的單純問題,這當中可能有深淺之差
。(對照明夷待訪錄)

不引明夷待訪錄的疑問。浙東史學的體法,金華學派的影響,宋濂方孝孺上接的呂祖謙的正統論體法,這些人明知朱元璋之個性,為什麼要幫忙。明朝士族不做官的理由。方孝孺的歷程,對建國的評價差別,其他地方的學派差異,元代的壞處不一定如這批人所講的多。明末清初的學者以及上面所提的人對錢賓四的影響是很大的,到底如何看待,老師覺得是很複雜的。比較許倬雲的《萬古江河》的差別,傳統朝代興亡論的論述。20C中葉到現在的累積與轉變。傳統政治史與如今社會文化史的差別甚大,以卜正民《縱樂的困惑》為例比較。錢先生的寫作時代條件的侷限,沒有現有研究成果,用一種原始的材料來寫出一種特殊的洞見。

黃冊、魚鱗圖冊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針對各個主題看出一些往後的延伸,可以看出(最近要出版啦,徐泓老師翻譯的)何炳棣的研究,做出反擊針對GENTRY的用法,比較英國與中國的這兩種制度是有大差別的,建立的基礎不同,一者土地,一者考試(其內部分化又非常嚴重,實質社會地位有兩重性,以秀才言的確有特權,可是這些人卻常過著刻苦的生活。)例如照顧地方民意的均衡,這點在剛剛提及的延伸書籍之中有一些斷裂性,在國史大綱之中可能沒有談過。參考座標軸閻老師的職份論文章(分成數個階段來談),由此來討論或許可以看出各個方向的差別,不是成學於此時,而是繼續有發展。

推測八股的壞處,比較中西的差別。
明史之中所引述的東西可以看出他有一種「動態制度史」、「活的制度史」庶吉士的歷練,交朋友的歷練。「觀政制度」。有專門學問在發展的,例如刑部的法律人士培訓(王樵)。

科參─海瑞的事件,或者配合三十六章來看。廷杖或者流放的事件之後有一種抵抗性,與皇權的衝突,抵抗的風氣。議論誤國的重新詮釋,黨爭的重新看法,人才的學習方式,代聖人立言的八股文,特殊的知識氣氛。

八股文的作用,是否是敗壞人才,先看人才是甚麼?
重新評價的關係是代聖人立言,與明清小說創作的關係,揣摩別人立場在講甚麼,如果這個立場成立,小說的影響絕非只有中國,而是包含了江戶日本,日本人大量買書籍繪畫,發展出江戶時期的浮世繪、小說。民間活潑的發展不是從晚明開始的。國史大綱之所以不談的原因?

晚明學術文化的發展、庶民文化,士大夫的參與。
明清社會史論敘述,明代的人才確實是比較不行的,但這些人是為何而有此感觸?
對生員的看法,有多少生員可以變成土豪劣紳,當是少數的人。科舉夢,科舉的焦慮,儒林外史的全面現象反映,變成商人、教主、訟師、師爺的職業。這些人的轉變。結社的活潑性,東林、復社。乃至於耶穌會的影響,地圖、天文、曆算、數學。記憶宮殿的利用

功過格的發展

耶穌會與經世致用的發展,徐光啟及其後的接續,都有一定聯結。陽明學的興起及其與程朱派的紛爭。耶穌會所代表的「此心同此理同」的概念,對照之相與同時期的朝鮮,朱子學的誓死捍衛,相對於中國的自由性。商業發展角度的差異性。
一方面是專題研究不夠多又一方面是比較的態度,同時期的西方發展差異。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的差別,那一代的知識份子是站在二元比較的差異,但他們理解的「西方的成功」,這些東西都是錢先生贊同的,但這些歷史好像是理想的近代西方發展,中國何以不如此?思考習慣的造就。談人才的時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為什麼沒有成功的發展出新的東西,中國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雖說他始終有不該談這類問題的意識,但由於不得不面對的地方,縱然有傳統的好處,然而在言語之中卻可以看出某些脈絡。

就以黃仁宇來說就是明顯的提出這樣的概念,錢先生的長處是發現內部發展的差別。國史大綱是在尊重本地人觀點,何以知道我們該珍惜的東西,透過系統的方式,以史料的勾勒來提出這樣的問題意識,多少人在關心這樣的東西,但材料的取捨。

發人所未發的八股文。控制科舉教科書的流通,轉變成自己編一套。用利誘的方式,但總是有市面的科舉教科書在流通。“做狀十段錦”各種類型的東西都有新奇的狀況。這不是內部沒有發展。
明夷待訪錄。
維繫於一線的不斷傳統。中國史學接續。
科舉考試的側重點
八股文的影響
義理、詞章、考據

時間:5月26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圖書館232討論室
題目:國史大綱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

會議紀要(邱柏翔)﹕

為何明史中常有激動的言官? 明朝皇帝無法有效壓制士大夫的行為。

官職與官位的性質差別必須分清楚,有位不一定有職。官位的部分,唐代已經有一到九品正、從;文、武等區分方式。但是宋代時整個官職、官位的制度已被打亂,到了明清時,加入了更多的官位。

董其昌為什麼看起來很悠閒,但是卻一路升至內閣大學士。有可能是苦勞,但更可能是因為他的才氣。

官職的升遷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不過卻有一個固定的制度順序。

報告史景遷新書《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並討論明末的奢華社會風氣。

明朝檔案的匯集過程,以及八千麻袋事件。徽州文書是由民間徵集而來。

認識檔案︰明成化徽州府祁門縣十西都謝玉澄、謝道忠等互爭山林事文卷抄白及其他訴訟相關文書;《絲絹全書》簡介。

沒有留言: